本網訊 熱火朝天的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剛剛結束,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大比武”就精彩上演,在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中,丹寨縣繼續以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注重產業和就業促進脫貧,全縣各地掀起新一輪脫貧攻堅熱潮,各展所長,按下決勝脫貧攻堅“快進鍵”,跑出加速度。
今年,揚武鎮在全鎮實施1800多畝的白芨、鉤藤等中藥材種植基地。龍塘村是該鎮經濟發展比較滯后的村寨之一,幾乎沒有什么特色產業,今年,該鎮爭取了50多萬的扶貧資金,幫助村民們發展起了30畝白芨中藥材基地,全村187戶貧困群眾全員參與,目前,30畝白芨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栽種。通過政府引導,龍塘村與當地一家中藥材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公司義務提供技術,并訂單收購村民種植的白芨,村合作社,除了解決貧困戶就業,在基地產生效益后,按利潤為貧困戶分紅。除了種植白芨,今年該村還發展了50畝蔬菜和30畝鉤藤種植,預計846名貧困人口,400人有望今年脫貧。
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路子。在龍泉鎮馬寨村,村民們正搶抓時節移栽冬瓜苗,今年,該村將黑皮冬瓜作為主導產業來抓,計劃種植面積220畝,目前已完成了100畝,預計在本月28號前,全部移栽完畢。發展冬瓜,村兩委看中的是它的產量,每畝冬瓜的產量最低在7-8千斤,最高上萬斤,按照每斤8毛的批發價,每畝冬瓜的產值也在7000多元。村民王志榮,今年就拿出了1萬元入股村合作社,并參與基地管理,老王每年還可以拿到務工和分紅兩份“紅利”。
通過實施產業扶貧,丹寨縣脫貧攻堅工作走上了新臺階,2016年,丹寨縣在兩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獲得全省第二名,全州第一名的好成績,2017年,丹寨縣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六個一”工程,即新增1萬畝藍莓、1萬畝中藥材、1萬畝蔬菜、1萬畝高標準低產茶園改造、10萬頭土豬、100個生態土雞、山雞養殖基地(點)的產業扶貧工程,通過實施產業扶貧,不斷夯實“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三帶”模式,吹起新一輪脫貧攻堅“集結號”。(張燕 李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