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人一心想著當貧困戶,以享受‘農低保’、救濟等優惠政策,而我卻覺得作為貧困戶很沒面子,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才是光榮。”采訪中,雷山縣丹江鎮教廠村貧困戶李朝榮對貧困戶的看法讓筆者記憶猶新。
雖說是殘疾人——但創業脫貧信心十足
李朝榮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于2015年考入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兒子當時在讀高中,小女兒在丹江小學就讀,因子女入學多,加之他有肢體殘疾,2015年被村委、鎮政府認定為精準貧困戶。
“雖然我很不情愿‘背’貧困戶這頂‘帽子’,但出于當時家里的困境,尤其面對大女兒每學期的學雜費、生活費,加之自己因年幼時右腳不幸被燒傷導致身患肢體殘疾,我不得不接受村里的認定啊。但我當初就下了決心——要盡快摘掉這頂‘帽子’”李朝榮說。
“我雖為殘疾人,可我們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救助,不能總給政府添負擔啊。以前我和愛人在沿海打過工,期間掌握了一定的養豬技能。如何配種以提高母豬繁殖力、增加窩產仔數以及給豬崽打針、喂藥等我基本上都能掌握,所以思來想去我決定拿出家里所有積蓄來發展養殖業。我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同意與支持,從而更加堅定了我發展養殖業實現脫貧‘摘帽’的信心和決心。”李朝榮對創業初衷有頗多感慨。
創業路上困難多——但卻不畏縮不氣餒
沒有路,沒有電,缺乏資金……成為李朝榮當初創業的困難所在。面對眾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他曾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但在村兩委班子及縣人事局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動員鼓勵下,尤其有妻子的支持,李朝榮還是堅持下來了。
“因朝榮腳患殘疾,在挖進場公路和修建養殖舍中,大的樹子全靠我扛,重的石塊全靠我搬,有時自己都暗暗流淚了。累和苦不說,特別是架設個變壓器得需4.5萬元,請挖機修路就11萬元,資金的困難一下子令我差點崩潰。”他的愛人龍美想起開始創業的艱苦覺得有多心酸。
丹江鎮教廠村貧困戶李朝榮喂養的黃牛
請挖掘機開挖公路、安裝用電設備、請人工倒運水泥和磚塊、砌豬舍等……到基地建成并引進第一批豬和牛時,他已花費了53萬元。沒有錢,他不得不到銀行貸款8萬元,為減少還利息,他又不得不厚著臉皮跟所有的親戚借款。
“他為人耿直,講誠信,尤其是他創業的決心與意志,他的親戚還有我們村干部沒有理由不‘拉’他一把。”村主任騰龍如是說。
貧困戶李朝榮的養殖豬舍
李朝榮的志氣和決心,得到村兩委班子的認可,也得到了相關單位的鼓勵和扶持。在縣人事勞動局、交通局等單位的扶持下,進養殖場的泥沙公路于2017年中旬終于得到了硬化,貨物的進出一下子方便了很多,商家可開車到養殖場購買商品豬和牛了。他的創業決心也一下子得到了增強。
另外,在村兩委及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16年,李朝榮還得到了養殖項目扶持2萬元,家庭農場補助2萬元,縣殘聯資助5000元,縣人事局還幫他修建了一個50來平方米的養鵝棚。這些補助,雖對投資幾十萬的產業基地來說不算很大,但他從中看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對他創業表現出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關懷,對他創業給予無盡的贊許與鼓勵。
用心經營產業——脫貧摘帽在望
從2016年8月養殖場開始引進2頭母豬,到現在整整有一年時間。目前,他的養殖場發展有黃牛7頭;輪繁母豬10頭,育肥豬18頭,豬崽60余頭。養殖場已初具規模。
“2016年底至2017年初,我養殖場黃牛出欄3頭,凈收入5500余元。出售豬仔12頭,凈收入4000余元,光這兩項收入基本上達1萬元,明后年會得到穩步增收。”李朝榮細心地盤算著自己創建產業初步嘗到的甜頭。
“雖說李朝榮帶有肢體殘疾,但他有著強烈的不等不靠意識,脫貧的決心驅使他內生動力在不斷增強,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他成為了教廠村乃至整個丹江鎮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產業來實現脫貧的帶頭人之一。”雷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勝榮對李朝榮的艱苦創業很是肯定。
貧困戶李朝榮養豬場的豬仔
“朝榮有想法、有決心,他身患殘疾,卻吃得起苦,為經營好養殖場時常起早貪黑。作為農家婦女,我再累也不覺得苦,以后我們還發展養鵝、養雞等產業,努力創建增收門路,我覺得甜美的日子就在眼前。”李朝榮的愛人龍美說。
“真的,我認為爭當貧困戶和‘低保戶’是不可取的。應該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脫貧致富才值得點贊。雖然為建養殖場,我還背負一定的債務,但我家庭農場產業已有基礎,就算今年鎮政府和村里將我列為脫貧戶,我也沒意見。今后富了,我不忘政府及各級部門對我的幫助,更不忘了將自己掌握的技能傳授給需要幫助的貧困戶,并動員他們一起發展產業來實現發家致富。我還準備遞交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以表達對黨的感恩與崇敬之情呢。”即將結束采訪中,李朝榮表現出的依然是信心和感激。
是啊,窮不怕,怕的是沒有志氣和決心。李朝榮,雖為一名殘疾人,從他的艱苦創業精神來看,殘疾人不也能成就一番事業?不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嗎?(李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