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提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10個預期指標: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24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以上;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個;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到1.5%,財政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達到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培育認定科技型企業1000家以上;培育科技創新創業平臺100個以上;培育科技服務業從業單位120家,產值達3億元;專利授權累計5000件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件以上;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15個以上;科技活動人員5000人以上。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州科技創新發展將重點圍繞六個方面,一是以提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能力的科技需求為導向,實施科技精準扶貧戰略行動。二是圍繞大數據基礎設施層、系統平臺層、云應用平臺層、增值服務層等產業鏈層級,推進大數據應用技術新發展。三是圍繞大健康全產業鏈技術需求,培育大健康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四是圍繞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民族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和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支撐體系。五是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加快推進科技園區(基地)建設,新建一批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提升創新基礎能力。六是按照市場規律配置、激勵和使用人才,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長效機制,加快培育和集聚創新型人才。七是以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為紐帶,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八是引導各類資源向科技創新創業一線聚集,支持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熊仕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