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聽天籟活動圖
2017年3月12日,周大福舉辦了“DOGOOD”公益項目———會員“體驗+”系列活動之“侗聽天籟”文化傳承公益活動,通過聽侗族少年無伴奏原生態的大歌匯演,請歌師現場教授還原侗歌奏唱場景,讓天籟鏈接侗族少年與都市少年,交流城市與民族文化。
據了解,侗族擁有2500多年歷史,由于過去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有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侗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整個民族的風雨歷程,也是目前最完善的民間合唱形式。活動分為音樂會和廣州城市采風,周大福品牌通過此次活動為會員朋友們呈現了一場民族傳統文化盛宴,讓少數民族的侗族孩子走出大山來到城市,引起了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周大福的匠心與傳承,將天籟之音帶到你面前
周大福品牌珠寶工藝,一直以來強調“匠心”精神,挖掘更好的珠寶制造工藝。中國制造飾物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在造型,還是在工藝上,都是精彩繽紛的藝術,而傳承優秀的工藝藝術,一直都是品牌所在做的。傳承是周大福匠心的重要體現,這與其它傳統民族藝術需要承襲是一脈相承的,也是周大福一直以來注重傳播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原因。
在音樂會現場,來自苗蘭村的19位侗族少女以一曲《五月蟬之歌》開場,把整個美麗侗鄉山林的春天搬到了現場;一首《平凡的我》唱出了侗族少女情感心事;此外,侗族少女還在現場演示如何以歌曲來迎接客人,展示了侗家人在迎接遠方客人進寨時的禮儀;最后,19人的少女侗歌隊以《大河春來早》和《小燕子》結束了整個音樂會,聽眾完全沉醉在了這動人的歌聲中。
“歌師”在侗族的村寨有著極高的地位,他們歌喉最佳,要能唱得過十里八村,來自苗蘭的歌師楊正利此次帶領的這19位侗族少女平均年齡不到13歲,最長的已經學習侗歌5年了,而她們是楊正利的徒孫輩。楊正利表示,侗族人喜歡通過“對歌”的方式來與其他的侗寨互動,溝通感情。侗族少女楊秀情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夢想:“我以后也想成為一個歌師,讓侗歌能傳承下去。”
關注中國文化的傳承
音樂會結束后,這19位侗族少女和三組來自珠三角的周大福會員文化使者共同參觀游覽了廣東省博物館、北京路、周大福門店等,近距離感受了廣州的城市文化。領隊楊成魁認為,她們很難有機會看到外面的世界,她們學歌也是希望展現自己,把侗歌唱給更多的人聽,這次活動對山里的孩子有重要的意義,對他們以后的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
這次活動讓周大福的會員們直接感受到侗歌的魅力,從而認知到這樣珍貴的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讓侗族孩子更加認同自己的文化,從而讓傳承能得以延續,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中國文化的傳承之路上來。(朱利輝 章玲 王娟娟 賈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