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在貴陽舉行。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將繼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工作的關系,實施十大生態扶貧工程,到2020年,助推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明確了我省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的部署要求,這對我省加快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發布會上,省有關部門相關負責人就《實施方案》進行解讀。據了解,《實施方案》在內容上由重大意義、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附表等部分組成,提出到2018年,貴州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在部分重點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全面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成以綠色為底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諧為基本內涵、全域為覆蓋范圍、以人為本為根本目的的“多彩貴州公園省”。
在貫徹落實《實施方案》過程中,我省將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充分結合起來,計劃實施退耕還林建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以工代賑資產收益扶貧試點、農村小水電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森林資源利用、碳匯交易試點等十大生態扶貧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充分結合起來,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與修復中增收脫貧、穩定致富,在擺脫貧困中不斷增強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我省有關部門將各司其職,密切協作,打出組合拳,落實好《實施方案》重點改革任務。其中,省環保廳將開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試點,實現市縣兩級環保部門的環境監察職能上收,推動環境執法中心向市縣下移;建設“十三五”貴州省環境保護大數據,打造“12347”大數據應用體系,全面推進環保業務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實現大數據環保業務全覆蓋;在2016年至2017年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18年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20年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機制完善、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公開透明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切實改善當前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薄弱環節;推進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張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