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12月11日召開的全省政策性擔保工作推進視頻會上獲悉,為加強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工作,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五個全覆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創業擔保貸款和民貿民品貸款貼息、建立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貸款風險分擔機制等。這些政策的實施,財政拿出了真金白銀,全省政策性擔保體系建設和業務開展均取得實效。
政策性擔保體系建設實現全覆蓋。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已達137家,注冊資本207.67億元,到位資本金211.8億元。
政策性擔保業務穩步開展。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在保余額254.82億元,在保戶數29034戶,累計實現擔保額479.59億元,擔保放大倍數2.3倍。擔保代償金額3.85億元,代償率為5.13%。
風險獎補和政策性分擔機制不斷完善。一方面,創新融資專項產品,支持小微企業發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省級財政預算安排9.8億元資金,通過與銀行創新融資專項產品方式,撬動銀行246.8億元資金支持3.54萬戶中小微企業發展,資金使用放大倍數25.18倍。另一方面,建立“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推進政銀擔合作,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省級財政設立了貴州省小微企業和“三農”擔保貸款風險補償金,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通過“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開展業務89筆,擔保金額2.2億元,目前,尚未發生代償。2017年,全省50%的市(縣)建立了風險補償機制。
會上,省財政廳、省擔保公司與省信用聯社、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貴州銀行、貴陽銀行、光大銀行、中國人保財險等多家機構簽訂了《政銀擔保合作協議》。省財政廳副廳長石化清說:“此次政策的完善將有利于改善過去市、縣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不暢、效率不高的狀況,銀擔合作由過去縣(市、區)擔保機構與銀行基層網‘點對’、變為‘體系與體系’對接、自上而下的整體合作。此外,‘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政策,將有效緩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記者 王淑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