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姨的裁縫店在大十字地下商業街中心圈附近,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忙碌的完成手中的作品,手法非常麻利嫻熟。不時還有幾位顧客找上她要拆改衣物。
“給我改一下這條褲子的褲腰吧!前兩天你看過這條褲子的,也量過了,就把褲腰改小到這個位置,一會我來取。”
“好的!沒問題!半個小時后來取吧。”
“這位客人新買的褲子長了給他改一下。”附近某服裝店的一店員引導著一位顧客來到袁阿姨的店里。
“行!來,先量一下看看要改多長。”袁阿姨一邊說著,一邊手拿皮尺彎下身來仔細的為顧客量取從腰至腳踝的尺寸。
她一會為顧客量體,一會量布、剪裁,畫畫剪剪之后,就坐下來踩縫紉機。只見她的手在整合著邊邊角角,腳一上一下踩著踏板,手腳協作并用,“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布料就順著縫紉機板的邊緣慢慢滑落,針和線在布料上穿梭。沒過多久,一條不合身的褲子就改小了褲腰,一條褲腿長了的褲子就改好了褲腳......
記者見袁阿姨正是忙時,便在一旁等候。袁阿姨裁縫店對面的服裝店主王阿姨見記者到此并知曉要采訪袁阿姨,王阿姨可是對著記者把袁阿姨一頓夸呢!
“她很能干的,能吃苦,手藝又好,做出來的東西顧客都很滿意,收的價位也比較合理。她很講信譽的,有的顧客要得急,她就趕著給別人做完,一直做到11點過才回家。記得有一次,她幫一位賣襪子的老奶奶抓到用假幣的壞人,追回被騙走的找零的錢,見義勇為啊,可見她人品是很好的呀!”王阿姨語氣激動的對記者說道。
聽完王阿姨對袁阿姨的一番夸贊,記者對袁阿姨就更加好奇了。
待袁阿姨不是很忙時記者才和袁阿姨搭上話。袁阿姨名叫袁國芬,湖南邵陽隆回縣人,今年47歲,經營這家“袁姨媽縫紉店”近兩年了。
為何學縫紉?又為何來到凱里做裁縫?
袁阿姨小的時候,因為家庭條件不好,11歲便輟學在家幫父母干農活兒。袁阿姨因家庭條件的原因沒能繼續完成學業,但袁阿姨可不想一輩子都待在農村干農活兒,她就計劃著,等自己再長大些就去學一門手藝。
到了十四五歲時,袁阿姨就去找到當地一位較有名氣的裁縫,跟著裁縫師傅學習縫紉。袁阿姨說:“幫師傅做活兒是沒有工資的,只有兩頓飯吃,而且做學徒還要交學費。那時候的我一心只想著把技術學好,只要師傅肯帶我,我就加油的學,就這樣我跟著師傅做了兩三年學徒。”
袁阿姨“學成歸來”,在她18歲那年,就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縫紉店。
這縫紉店開了四五年,后來袁阿姨結婚,就關掉了縫紉店與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打工一年后袁阿姨又回到老家開了7年五金店,之后還在貴陽賣過鞋子,最后經朋友介紹才來到了凱里做服裝生意,如今,已是到凱里生活和工作的第17個年頭了。
大十字地下商場重修前,有一家“全場39元牛仔褲”的店,就是袁阿姨開的。“那時候很多人都認識我的,很多學生都喜歡來我家買牛仔褲呢!”袁阿姨笑著說道。
后來服裝生意越來越不景氣,壓力比較大,袁阿姨就想,不如還是重開縫紉店吧!
“裁縫這門手藝,學到手了就忘不了的。”兜兜轉轉十幾年,袁阿姨最后還是又做回裁縫這個“老本行”。
顧客、商家都認可:一雙勤勞巧手,一個本分實在人
在凱里做裁縫的人不算多,專業的裁縫就更少了。收費便宜的縫紉店又不太專業,做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做得不專業的縫紉店收費偏貴。比如拆改褲腳,袁阿姨收5元手工費,而與她長期合作的商家她只收4元,但凱里其他的縫紉店大都要收6元。
袁阿姨說:“不是說做這個(裁縫)能賺多少錢,而是改好每一件物品能讓顧客滿意,我就會覺得很開心。其他店的收費比我這里高,若是讓我像其他縫紉店那樣要價,我會覺得心里過意不去。”
“改衣服大小,百分之九十以上我都能改好,只不過改衣服要費些時間。若是改褲腰,褲子原來是什么樣,我改出來就還是什么樣。”說著,袁阿姨還拿出她改過褲腰的褲子展示給記者看。
記者觀察到,袁阿姨在改褲腳時,與別處的裁縫的縫紉方法不同,別處的裁縫是折好包邊后看著內里沿著包邊處縫紉,而袁阿姨是直接看著褲面縫紉,根本看不到包邊的寬度。
袁阿姨告訴記者:“這種方法是很考驗一個裁縫的縫紉技術的,看著面上縫紉,踩的線會更均勻也更好看些,但是如果技術不好,看著面上縫紉是拿不準的,因為看不到里面包邊所折的寬度。”
有一次,一位顧客要拆改褲子,因為離袁阿姨店面較遠,于是就近拿到一家裁縫店去拆改,他見那裁縫的縫紉方法與袁阿姨的不同,心里覺得不大放心,最后還是又拿到袁阿姨這來改。到袁阿姨店里的顧客大都是回頭客,他們看中的,是袁阿姨縫紉的針腳密和穩,做工到位。
店里的一面墻上,錯落的掛了十幾個筆記本,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袁阿姨告訴記者,那是與她合作的服裝店的記賬本。
大十字地下商業街有很多服裝店,他們每天賣出的服裝不是所有都合身,例如有的褲子長了就需要改短褲腳,為了保證服裝店服務質量,服裝店為到店消費的顧客免費拆改不合身的衣物。于是這些服裝店就都找到袁阿姨合作,若是有顧客買的衣服褲子不合身,店員就帶著顧客來到袁阿姨店里拆改,袁阿姨與地下商業街里很多服裝店都達成了長期合作。
“某一天,某一家服裝店,改的什么物品,都記錄在這十幾個本子上,每個本子上都有3—4家服裝店的拆改記錄,而且大部分服裝店都是大店,通常有3—5家分店,他們都是一個月來結一次賬,其他的小店一般都是馬上付現金的。”袁阿姨說。
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是袁阿姨的每天的工作時間,因為地下商場的商鋪關門都比較晚,袁阿姨考慮到有的商家也許就因為一個褲腳改不了而賣不出去,所以她總是等到商家差不多都關門了她才關門回家。
見義勇為、拾金不昧:不必在意,只不過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去年的某一天,一名30多歲的男子拿了100元假鈔來一位老奶奶那買了幾塊錢的襪子,老奶奶把這100元錢拿給袁阿姨幫忙辨一下真假,袁阿姨一眼就看出那是一張假幣,但是老奶奶不知怎的沒等袁阿姨辨認錢的真假就已經找零給了那名男子,男子接過錢立刻轉身離開。袁阿姨見男子掉頭就走,還沒來得及給老奶奶說明情況,拿著那張假幣就朝著男子離開的方向追去,袁阿姨追上男子后使勁抓住他的衣服,并質問男子是不是用假鈔在老奶奶那買襪子,剛開始男子還不承認,后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男子才將老奶奶找零給他的錢交了出來。
那男子身上穿的皮衣被袁阿姨抓下一大塊皮,但是那男子最終還是掙脫跑掉了。“當時我也沒多想就追了上去,事后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害怕,我也不知道當時我用了多大的勁兒,指甲蓋都抓翻了。”袁阿姨笑著說道。
時常會有顧客將手機或者裝著錢包、手機和各種證件的包遺失在縫紉店里,袁阿姨每次發現失物后都將其收起來妥善保管,失主發現丟失后來尋回時,她都將失物完好交還。
“其實這些都不算什么事,要不是王阿姨提起我都沒想起來。”袁阿姨認為,見義勇為、拾金不昧不過就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這些偶爾發生的事件,就和她的煩惱憂愁一樣,都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袁阿姨的丈夫做生意虧了,把家里所有的積蓄全都賠了進去;后來兩人離了婚,袁阿姨獨自一人撫養女兒長大;有時候周末工作很忙,她幾乎12小時都沒停過,連吃飯都沒時間;而現在她最擔心的是沒有店面繼續做裁縫店,因為前不久她聽說這個門面要改成大門面出租......
“因為我自己喜歡做裁縫,所以對這個工作還是很有耐心的,雖然賺不了多少錢,還很辛苦,但是我拆改的衣物能讓顧客滿意我就覺得挺開心的。我靠自己的能力掙錢養家,這些年也存錢在凱里買了房子也算有了個安穩的家,這一切都挺好的。如果能有一個穩定的門面,下一步我打算自己裁剪、縫制衣服套裝來售賣。”袁阿姨說。
樂觀的袁阿姨心中充滿了希望,她一直朝著美好的未來努力奔跑!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可能很多90后都不能理解。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衣服穿破了,不是重新買,而是找一家縫紉店,破洞的衣服在裁縫師傅的一針一線中“重獲新生”。
裁縫,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輩人記憶里一個倍受人們尊重的職業,人們也最離不開它。而如今,學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去學,更別說去從事這個職業了。
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傳統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有的正在逐漸沒落,而有的則正在消失。我們應該感謝那些在凱城里依然堅守著這些老手藝的人們,是他們用一雙巧手,縫補了歲月的情懷,讓衣襟沾滿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