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學員熊鈺香家里幾代人都精通刺繡,這次她還特意穿了一件家里四代人做的衣服來參加此次培訓,她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道:“現在母親身體也不好,能穿她繡的幾十年的衣服來參加培訓學習真的很高興,這次培訓我初步學會了關于蠟染的技術。”
據了解熊鈺香目前主要從事旅游策劃、市內設計、建筑設計、產品設計,經過幾天的學習,她感道獲益匪淺,向記者感慨道:“這次非常感謝我們黔東南職院,他們真的很用心,找到了國內最強的老師、最頂尖的專家來給我們上課,真的很感謝給我們授課的老師,通過這次真的收獲很大, 我也想把蠟染和自己的一些產品相結合,做一些文創產品,把它推廣出去,宣傳我們多彩貴州大美黔東南的文化。”
來自黔西南望謨縣的布依族學員羅仕夢介紹說,布依族也是一個大門族,但是手工藝的東西表現在服飾上比較少,生活上較多一點,同時布依族的蠟染是用毛筆來寫的,但是通過這次學習,讓她知道蠟染的圖案可以用蠟刀來寫,很好運用,覺得非常好。
通過了近期的學習,羅仕夢更進一步的了解黔東南少數民族與黔西南布依族傳統手工藝的差異。“通過學習讓我腦子里有了很多的圖案,回去可以做一些生活上大家都可以接觸到的東西(比如衣服,包包,項鏈之類的),以前做的產品主要市場是在當地銷售,主要是本民族的銷售為主體,現在我也在不斷學習和創新,讓產品與現現代生活接軌,讓布依族的手工藝產品走出去。”羅仕夢堅定的告訴記者。
“2018年6月的時候,我們村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增加了就業,帶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雷山縣報德村的楊勇對記者說。為了報德村的經濟發展,他們走上旅游發展的這條路。同時為了保護傳承民間工藝文化,以及傳統技藝,他此次來參加培訓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非遺文化魅力,促進旅游發展,讓文化與旅游充分融合,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直在做傳統草藥的吳玉銀,對于她來說草藥永遠跟蠟染、刺繡永遠掛不上勾,但是她這次來培訓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個人掌握刺繡、蠟染的技術,而是想通過學習之后,結合刺繡、蠟染技藝為自己的草藥設計更精致的包裝,提升傳統草藥的產品形象,帶動村里面繡娘一起脫貧致富。“我們村里面閑著的繡娘太多了,讓他們有事情做,給身邊的人創造一些效益,同時也給自己創造效益,一起發展。”吳玉銀說。
據了解,本次培訓為期30天,培訓內容涵蓋了蠟染的材料與工具、傳統蠟染圖案的文化內涵等近20門課程,200余課時,主要以理論、交流、實操、欣賞為授課方式。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提升傳承人群的文化底蘊和現代設計理念的同時,拓寬傳承人群的視野,提升其文化素養,提高傳承能力,幫助傳承人群激發創作潛能,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為非遺傳承人帶領群眾創富,指明了方向,也為黔東南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