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觀點
建設凱里新城 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從成立以來,凱里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建設凱里新城、創國家級開發區”兩大奮斗目標,一手抓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凱里經濟開發區取得了長足發展。
基礎配套設施日臻完善。先后建成開司大道、凱三線、濱江大道等一批城市干道,“五橫八縱”的路網結構基本形成。區內開通了8條城市公交線路,2條鄉村公交線路,供排水、供電、天然氣、通信、有線電視等覆蓋全區,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九通一平”。區內建成慢行系統,綠化亮化美化水平明顯提升。
‘出門六有’‘文化隨遷’移民融入城市新生活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在確保移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方面,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臺優惠政策,確保移民“搬得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入住后免三年物管費;對在規定時間內搬遷入住的給予每戶5000元入住獎勵,鼓勵貧困群眾“搬得出”。扎實做好移民“三大問題”和“三類保障”等社會保障工作,實現同城同待遇。
二是實施易地扶貧“文化隨遷”,讓“鄉愁”不愁。大力弘揚民間文藝,促進移民群眾融入新生活。各搬遷安置小區組建蘆笙隊、歌舞隊等民間文藝隊伍,經常性開展移民群眾文藝活動。
用好兩個‘寶貝’把凱里建成一座‘景區’
我市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享有“百節之鄉”“蘆笙的故鄉”“東方斗牛之鄉”等美譽,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佳風貌城市”“中國100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酸湯美食之都”等稱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這兩個“寶貝”,聚焦全域旅游,全力做活文化旅游產業。
一是深入推進旅游體制機制改革。成立凱里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出臺《凱里市關于促進旅游業發展一攬子扶持指導意見(試行)》,市財政設立1億元旅游專項經費,扶持旅游產業“井噴”發展。
二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近年來,我市堅持全城全景的發展理念,實施了一大批城市綠化亮化提升工程,建成區綠地率達31.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7.45平方米,游走在凱里街頭就像進入了“綠色世界”“月季王國”。在做精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做美農村,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著力將鄉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
探索‘大數據+’模式 社會綜合治理‘三升三降’
我市積極探索“大數據+”社會綜合治理模式,實現刑事破案率提升、糾紛化解率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和刑事治安發案率下降、矛盾糾紛下降、各類事故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標,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平臺融合夯實基礎。建立凱里市綜治信息系統,構建集“人、地、事、物、情、組織”等信息為一體的四級大數據信息平臺,橫向布點公安、法院、民政、衛計、旅游、司法等綜治成員單位,縱向布點鎮(街道)、村居(社區),通過網格手機終端“第一窗口”實現各類民生事務的定點流轉、受理、辦結。
二是資源融合多元共治。推進天網、地網、人網、情網、法網“五網”建設,實施扁平化管理。織密“平安網格”,實施精細化管理。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平安網格”,將全市23大項83小項黨務政務和民生服務工作下沉網格內辦理,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中辦”。
推進苗山侗水特色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苗山侗水特色新型城鎮化,不斷完善市政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水平,加強“精細化、規范化、常態化”管理,凱里的舒適度、美譽度、影響力大幅提升。
一是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推進路網織密優化。通過道路渠化等多種方式提高城市通暢率。加快完善市政設施,完成主街面人行道板升級7.3萬平方米,城區和工業園區燃氣基本覆蓋。以“苗侗明珠·山水凱里”為主題,積極打造以迎賓大道、銀桂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為主的沿道路兩側的建筑、景觀帶。建成區或城中村背街小巷裝燈率達90%。>>>閱讀更多
十一大領域改革成效漸顯 紅利不斷釋放
近年來,我市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市發展大局,把準改革方向,堅持問題導向,蹄疾步穩地推進經濟體制、農業農村體制、扶貧開發等十一大領域改革,改革成效逐漸凸顯,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云上執法”新模式、社會綜合治理“三融合”等改革經驗被省、州采用推廣。
一是國家級改革試點不斷破題推進。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方面,積極探索一體化推進產、城、景、人融合發展的改革經驗,推動城市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擠身國家四線城市、入列全國西部百強縣第33位。在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方面,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經驗、三年見成效、五年大促進”的工作要求,不斷完善城鎮發展體系,城鎮化率提高到70.29%,入列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