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六枝、水城及納雍三縣交界處的牛場鄉平寨村羅基組境內,藏著一塊當地鮮為人知的彝文墓碑。當地從村民到干部,幾乎無人知曉它的來龍去脈,其存在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日前,省內相關專家前去探訪時發現,墓碑上刻有“羅基”二字,經考證系唐朝時的“南昭國”彝音。
據悉,南詔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彝族建立的帶有國家性質的政權,專家稱,當地或是南詔國的后裔。
村民反映:
三縣交界處有塊奇怪碑
58歲的龍尚江,住牛場鄉平寨村羅基組。打小起,他就知道村莊后方的山上有一座墳,墳前立著一塊奇怪的墓碑。
“碑上的文字彎彎拐拐,當地沒人能認識。”龍尚江說,村里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知道墳和碑的來龍去脈。
30多年前,一位苗族干部帶著一些外地人,請龍尚江當向導尋找墓碑。后來,每隔數年偶有人前來考察。每一次上山,龍尚江都必須帶上鐮刀,在荊棘中砍出一條通往墓碑的毛路,還會背上水清洗碑面,讓字跡變得清晰。
峽谷深深,崖壁高聳。碑墳所在的箐雞山,一雞鳴三縣——山上,抬腳跨過一條與之為界的小溪,就進入了水城縣化樂鎮的村莊;山下,納雍河已成為碧波蕩漾的黔中水利工程庫區;山對岸,就是納雍縣百興鎮轄區,直線距離約一公里。
如今,龍尚江已經當了爺爺。從父輩到祖輩,時間跨越了約140年6代人,始終沒人了解這塊墓碑的“所以然”。
“幾年前,我終于聽說碑上的文字是彝文,但寫了些啥仍然不知道。”龍尚江說,由于時間跨度長,加之附近好幾公里范圍內幾乎沒有彝族村民,這讓彝文墓碑在村民心中始終是一個謎團。
專家考證:
斷碑羅基二字是南昭國彝音
這塊沉寂的彝文墓碑,日前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日前,有媒體報道,六枝特區攔龍橋2000多年的彝文摩崖石刻即將沉入水底。見到上述報道,5月4日,有村民“報料”稱,在六枝牛場鄉羅基山上,還藏著一塊無人知曉的彝文墓碑。
5月5日,記者與六盤水師院宣傳部副部長龍尚國、六盤水市非遺辦主任周友武、六盤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熊定才及鄉政府有關人員一行,前往尋訪村民描述的彝文墓碑。
當一行人再次找到這塊墓碑時,只見墓碑左上角已經斷裂,碑身一分為二,碑面鋪滿落葉。龍尚江已認不出當初墳墓所在的位置,只憑著墓碑后方略為凸起的一個鑲嵌著幾塊石頭的土堆,判斷那就是墳墓。而這個土堆,已被挖了一個坑,坑內尚留有鋤頭的印痕。從痕跡判斷,被開挖已有些年頭。
“原來碑是立在一座墳前的,不知何時碑就倒了、斷了,與墳分開了,墳也幾乎看不見了。”龍尚江說,不排除土坑是有人故意挖墳留下的。
對此,同行的相關人士表示,從風化程度和墓碑材質推測,墓碑之用石為就地取材,時間約為200年。雖然現在周邊村莊彝族村民不多,但很久以前,牛場一帶曾是彝族中“貴族”的居住地,所以出現彝文墓碑很正常。
六盤水市少數民族古籍辦主任柳遠勝表示,彝文墓碑所在地“羅基”二字,就是“南昭國”的彝音。
據考證,南詔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彝族建立的帶有國家性質的政權。南詔是中國唐朝時包括現時云南全部、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一部分的國家。
墓碑文字:
這塊彝文墓碑記述彝族分支
連日來,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村民心中充滿謎團的墓碑,其實早已有記載。
來自貴州師范大學和長江師范學院的3名學者,分別在2004年和2013年發表的著作中,提到過“六枝羅基彝文墓碑”,但除了這幾個字,均沒有詳細的記錄。而3名學者,引用出處則來自2003年出版的《貴州省志·文物志》。
5月8日,記者先后走訪六盤水市文物局、市志辦、古籍辦等部門,最終在2007年出版的《六盤水市志·文化志》一書中找到了該碑的記載。
該記載稱:碑立于清康熙年間(1662年至1772年),為雙人墓,碑高94厘米、寬44厘米、厚17厘米;碑首呈圓弧形,并有藤蔓花草圖案圍繞;碑文及圖案均為淺陰刻,字跡較模糊。
該記載還附了墓碑譯文:“彝族,先產生的是白彝族,祖師的子孫是其枝葉。布播勒祖先之墓在阿坡洞的壩子后面,從遠處調來的龍脈就葬在龍口,照蔭子孫發達長壽添丁。壽終于康熙鼠年,牛年豬月初七男女孝敬祖先立碑。”并特別注明,清康熙年間有5個鼠年和牛年。
而在六枝文物部門的資料中,有了關于碑墓更詳細的記載——“土封石圓,呈圓丘形,高1.6米、底徑2米;碑上方刻太極圖,兩邊刻圈草紋,文字均為彝文,共6行,滿行10—11字,共計65字。記錄彝族播勒家支歷史,墓主生平及建墓時間。”
另據了解,該塊彝文墓碑及墳墓,早在10多年前就已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但當地村民沒人知曉,更別說有人知道寫的是啥內容了。
“墓碑斷了,墳塋消失了,現場也沒有文物保護的標志與警示,這實在是遺憾。”作家龍尚國表示,“文物保護的目的,是保護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但該彝文墓碑及其墳墓的保護現狀,說明了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甚至是直接忽視了它的存在,這實在是讓人心痛的現象。”
對此,六盤水一位彝文學者表示,目前,在文物保護方面,許多地方都面臨著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無人可用的窘境,加上用人體制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得文物保護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六枝牛場鄉政府已采取措施,加強對這通至少已有246年歷史的彝文墓碑的保護,確保其安全。(記者 高松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