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星期四,如往常一樣,下午處理完手上的工作后,龍里縣水務(wù)局的女干部張琦惠便匆匆趕到龍山鎮(zhèn)羊蓬村看望三個孩子。
兩年多來,每縫周四,張琦惠都堅持去看望廖家的孩子們。與這個家息息相關(guān)的一切,她都親自操辦,一年四季,從未間斷。
在龍里縣龍山鎮(zhèn)羊蓬村,有一戶特殊的貧困戶。71歲的戶主廖先祥因腿疾失去勞力,加上有智力障礙的妻子2015年走失后,家里三個未成年的女兒(大女兒廖國珍、二女兒廖國鳳、三女兒廖國香)讀書和生活的重擔壓在了這位老人身上,成為整村脫貧的一塊“硬骨頭”。
2015年龍里縣水務(wù)局掛幫羊蓬村后,該局女干部張琦惠主動要求幫扶廖先祥家。她堅持“每周至少一次走訪、每次都要解決問題”的原則,在相距21公里的縣城與村子之間演繹著“雙城記”,累計走訪近200次。她教會了三姊妹洗衣做飯、打理家務(wù)、照顧親人、料理個人衛(wèi)生和懂得感恩等等。
如今,廖家儼然成為張琦惠的“第二個家”,她也成為三姊妹在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愛。
張琦惠(后)與廖先祥一家人在新房前拍全家福
特殊家庭缺少愛 扶貧送來新“媽媽” “第一次見到香香(廖國香),她長長的頭發(fā)蓬亂不堪,圓圓的臉蛋被污垢遮擋得只看清兩只眼睛,身上的衣服單薄又破爛……”回想起當初的情景,張琦惠現(xiàn)在還是忍不住心里發(fā)酸。
2016年3月,在幫助中排小學的一次公益活動中,張琦惠了解到羊蓬村有一個特殊的家庭,年邁的廖先祥因妻子走失后,還帶三個年紀尚小的女兒。其時,大女兒廖國珍14歲、二女兒廖國鳳11歲,小女兒廖國香6歲。自從2015年母親走失后,三個小孩的性格慢慢從內(nèi)向起來,很少與同村人交往。
張琦惠為廖國鳳(左)修剪頭發(fā)
對于這個無經(jīng)濟來源、沒有勞動力的家庭,和三個缺少愛的小女孩子的教育難題,成了羊蓬村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塊“硬骨頭”。好多年輕的男同志都望而卻步,無從入手幫扶。
張琦惠來到香香家才知道,除了大女兒珍珍(廖國珍)有點自理能力外,正讀三年級的廖國鳳和未上學的香香均無自理能力。已經(jīng)71歲的廖先祥是一天二兩酒,過一天算一天。
看到這個破敗不堪的家和精神散漫的主人,張琦惠非常吃驚。如何才“啃”下這塊“硬骨頭”,從哪里幫扶起,還是“走過場”算了?
正義的力量驅(qū)使她選擇了不放棄,不拋棄。“我真的不忍心看著花季的姑娘們就這樣被毀了。”
此后,張琦惠總會在每周四雷打不動地出現(xiàn)在這個家,教她們洗衣做飯、打理家務(wù)、料理個人衛(wèi)生、寫日記等,帶她們到縣城洗澡,給她們剪頭發(fā)、買新衣服和水果。
張琦惠教廖國香(左)和廖國珍(右)洗衣服
由于長期失去了母愛和貧困落后于人引起的自卑,導(dǎo)致她們?nèi)⒚貌粣壅f話,在村里也沒有朋友。張琦惠慢慢找到了打開她們“心門”鑰匙。
“除了物質(zhì)上的關(guān)愛,我也樂于傾聽她們內(nèi)心的想法,像朋友一樣與她們聊天,慢慢進入她們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琦惠對三姊妹有了難以割舍的情懷,三姊妹也對她也有了不可或缺的依戀。
“自從張阿姨出現(xiàn)后,我們就一直把她當成了媽媽。我們很開心有這樣的媽媽。”對于“突然”出現(xiàn)在孩子們生命里的這位“媽媽”,讓她們慢慢變得愛笑起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張琦惠和愛心志愿者與三個“娃”在草地上玩老鷹捉小雞游戲
父親不滿“幫扶賬” “媽媽”斗智又斗勇 2016年,對于張琦惠來說是相當漫長的,因為讓廖先祥信任她實在是比登天還難,被封建思想纏于一身的廖先祥才是幫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觀念極度守舊的老廖認為,女孩子不應(yīng)多讀書,應(yīng)該早嫁人,才能減輕家里負擔。”說起在幫扶廖家的過程中最難的事,張琦惠認為就是與廖先祥的“斗智斗勇”。
張琦惠說,她進入這個家,打破了廖先祥嫁女兒的計劃,也奪走了孩子們對他的依戀和服從,還對她懷恨于心。所以對于張琦惠的“無事獻殷勤”,廖先祥并不買賬,這讓她受到了不少委屈。
之后每周的走訪,除了與孩子們互動以外,多數(shù)還與廖先祥溝通,但是張琦惠依然處處碰壁。
“無論我說什么他都不聽,有時候還對我破口大罵。”最讓張琦惠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因為不堪父親的逼婚,珍珍離家出走,一時間杳無音信。廖先祥急壞了,對來走訪的張琦惠破口大罵,指責是她“拐走”了女兒。張琦惠強忍著委屈的淚水,連夜回到縣城,叫上朋友一起尋找珍珍,最后在離縣城不遠的橋底下找到了她。
此后,廖先祥才一改往日的冷漠態(tài)度,變得友好起來,也再沒提起讓珍珍出嫁的事。
張琦惠帶孩子們?nèi)竺麄兣c廖先祥揮手道別
由于香香還沒到讀一年級的年齡,張琦惠征求廖先祥的意見,“全包”香香進城先讀幼兒園,但是才讀三天,老廖就“翻臉”了,還口出狂言要挾她說:“你喜歡這三個娃娃,你就帶走,一個三萬元。”
廖先祥這些接二連三的“奇葩”思想和行為,讓張琦惠幾乎崩潰。好在她是一個極為堅強的、不服輸?shù)呐耍?ldquo;既然選擇了,就不會放棄”。
在新觀念與舊思維的無數(shù)次“較量”中,前者逐漸占據(jù)上風,這讓張琦惠慢慢看到了這個家的希望。在中排小學2017年“六一”兒童節(jié)少先隊員入隊儀式上,剛剛?cè)雽W得不到一年香香竟然會大大方方地站在臺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發(fā)言,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打動。
有一次,在忙于村里的工作時下起了雨,香香突然出現(xiàn)在張琦惠身后為她撐傘,她說:“張阿姨,我想和你在一起,我怕下雨淋著你。”
……
在幫扶中,張琦惠無數(shù)次付出,無數(shù)次受委屈,無數(shù)次想放棄,又無數(shù)次堅持了下來。張琦惠說,只要看到孩子們有新的變化,就是給她堅持的信心和勇氣。
廖國香(右前)在龍里縣龍山鎮(zhèn)中排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上課
真誠的付出 贏得真誠的“回報” 對家的溫暖,有水有電,能看電視,是廖家孩子們的一種奢望。但是精準扶貧改變了廖家的一切。
2016年3月,龍里縣水務(wù)局募集資金為其建了一處占地66平方米的新房,水電也同步安裝,看到了電視,家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電看電視對于廖家的孩子來說,據(jù)有劃時代的意義。廖國珍在日記里寫到:“以前我們點的是柴油燈,黑漆漆的一片,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我家一通電,我們就像調(diào)皮的小貓一樣,這里跳,那里跑。”
得知廖家的情況后,社會愛心人士陸續(xù)送來了愛心物資,包括床鋪、沙發(fā)、衣柜和生活物資等,生活的正常運轉(zhuǎn)不再是難題。
在羊蓬村的廣場上,張琦惠與幾個孩子一起在跳皮筋互動
“光是社會救濟并非治本良策。”在張琦惠的努力下,為廖先祥爭取到了村莊環(huán)境治理公益性崗位,每月獲得300元工資,他也積極參與到土雞和蜜蜂養(yǎng)殖的扶貧項目中來,不再“等、靠、要”。
2016年9月,張琦惠牽頭建立了由50多名愛心人士組成的“予香·余香”教育基金,有效保障了三個女兒學習生活開支問題,幫她們申請到了“西遷情·求是心”項目公益助學金等。
龍里縣水務(wù)局的駐村干部韓飛向筆者算了一筆賬,廖先祥每月有70元養(yǎng)老金,300元的公益性崗位工資,一家人每月有近1300元的低保金;通過產(chǎn)業(yè)項目分紅一年還有2000元,三個孩子的助學金共1800元,“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不成問題。
精準扶貧,不光是廖家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幫扶單位累計800多萬元的投入,讓羊蓬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兩年多來,羊蓬村共完成了組組通公路4條1.8公里、農(nóng)村“三路”2.2公里,飲水安全項目4個,危舊房整治改造12戶,改廁41戶,改廚42戶,路燈安裝91盞,院壩硬化32戶;積極采用“三變+特色農(nóng)業(yè)+扶貧+旅游”模式,養(yǎng)殖高山生態(tài)漁業(yè)1萬斤,種植紫蒜80畝;新建籃球場2個,休閑娛樂場1000平方米,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7000平方米,新建停車場700平方米,污水養(yǎng)化塘600平方米等。
這一切都被廖先祥看在眼里,記在心頭。
“我從沒想過我們會有新家,也沒想過張局長對我們這么好,水務(wù)局對我們村這么好。這個精準扶貧,還真有用啊!”這是兩年多年來,廖先祥第一次對扶貧工作的忠懇。
張琦惠(右)在廖國珍家教她炒菜
母親節(jié)的“厚禮”:孩子們懂事了 5月11日這一天,看到張琦惠如同往常一樣來到廖家,香香和小鳳顯得比平常更激動一些。她們做完作業(yè)、家務(wù)后,趁著張琦惠和父親拉家常的時間,悄悄把一張寫有幾行字的本子遞到張琦惠的面前。
筆記本上寫道:“媽媽,我們愛您,是您給了我們快樂,我們要永遠和您在一起。母親節(jié)到了,我想要感謝您,愿您身體健康,快快樂樂。”
看到這些祝福語,張琦惠眼含淚水。
對三個孩子的愛,張琦惠最怕的是,愛分得不均,造成孩子們?nèi)魏我粋人失落。當晚,與香香和小鳳依依惜別后,張琦惠離開羊蓬村,趕到縣城中學看望廖國珍。
下晚自習的鈴聲響起,珍珍來到了學校的門衛(wèi)室,一見到“張媽媽”,便一頭扎進她的懷里。
廖國珍送給張琦惠的“母親節(jié)禮物”
“媽媽,我好想您。”
“媽媽也想你,你還好嗎?珍珍。”
一股突如其來的愛充實了整個屋子,在場的警衛(wèi)們一時間都屏住呼吸,所有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聚焦在這對“母女”身上。
張琦惠來到珍珍的宿室,她急匆匆地從被窩里掏出一個包裝別致的石膏洋娃娃,雙手送給張琦惠:“媽媽,這是我存錢給您準備的‘母親節(jié)’禮物,希望您喜歡。”
這位善良的母親再一次被感動,溫情的擁抱再一次上演。
“只要我能成為開啟她們成長的一把金鑰匙,再多的付出都值得。”張琦惠欣慰地說,“哪怕過幾年退休了,我也不會放棄孩子們。”(潘希來 汪月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