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政府的殷切希望下,被叫停了20余年的“撤縣設市”在2017年開始逐漸破冰。制度一經恢復,當年全國就有6個縣獲批。到了2018年,“撤縣設市”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17個縣獲批“撤縣設市”。同時,還有很多的縣在排隊等待批準。
20年前井噴式的“撤縣設市”
“撤縣設市”就是將原有的行政單位縣改為行政單位市,而原有的行政區域不做大的改變,仍歸屬于地級行政區或者省級行政區。
1983年,中國經歷了第一輪“縣改市”。1986年,中央出臺規定,非農業人口6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已成為該地經濟中心的鎮,可以設置市的建制。
1993年,國務院出臺撤縣改市的標準,各地紛紛搶占機會,“撤縣設市”進入了一個井噴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自1949年到1997年,我國城市數量由132個增加到668個,包括4個直轄市、265個地級市、393個縣級市,其中近350個為縣改市。
與此同時,“撤縣設市”的浪潮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城市盲目跟風、假性城市化、亂占耕地、權力尋租等問題比比皆是。基于此,從1997年開始,國務院停止了“撤縣設市”的審批,由井噴式走向冰凍。
時隔20年,再度重啟
但是,停止設市以后,城市發展中依然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中國已經有近8億人口生活和就業在各類城鎮,可是中國只有不到680個城市,與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嚴重不匹配。因此,近年,國家開始在“撤縣設市”上有所讓步。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完善設市標準,嚴格審批程序,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
2014年,中央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出“制定城市市轄區設置標準,優化市轄區規模和結構”。
2017年3月,全國兩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2017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6縣“撤縣設市”,正式掛牌后的6市也將成為國家正式解凍“撤縣設市”審批后全國首批過審的縣級市。
今年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指出,“穩妥有序增設一批中小城市,繼續開展撤縣設市、撤地設市,推動城市群及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范圍內符合條件的縣和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率先設市。”
為何再度重啟
對于社會大眾共同關注的為何再度重啟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土地經濟與不動產研究室主任王業強表示,存在三方面的原因:
●雖然2017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8.52%,但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還是低于這一平均水平,繼續推進城鎮化仍然是當前時期中國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因此,重啟“撤縣設市”將有助于新型城鎮化發展動力的形成;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由剛剛超過30%上升為2016年的57.35%,但縣級市數量不升反降,減少了80余個。縣級市數量的持續減少,導致中小城市發展滯后,帶來大中小城市發展失衡、城鎮化布局形態不合理、人口城鎮化滯后、大城市病凸顯等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制約了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重啟“撤縣設市”,將產生一大批中小城市,緩解大城市過度膨脹的問題。
●整體來看,中國已經由一個農業主導的社會進入了一個以城市為主導的城市型社會。因此,重啟“撤縣設市”,將有利于社會管理模式的轉變,按照現代城市治理模式來推進社會變革。
已有17個縣“撤縣設市”
2017年是在停止了將近20年的審批之后,重啟“撤縣設市”審批的第一年。這一年,河北省平泉縣、浙江省玉環縣、陜西省神木縣、四川省隆昌縣、湖南省寧鄉縣、貴州省盤縣等6個縣獲批設市。
2018年全國已經有11個縣得到了“撤縣設市”的批復。分別是陜西彬縣、江蘇海安縣、湖北京山縣、黑龍江漠河縣、山西懷仁縣、貴州興仁縣、安徽潛山縣、廣西荔浦縣、山東鄒平縣、甘肅華亭縣和云南水富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