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魚苗繁育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它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見證農耕歷史變遷,依然凌霜傲雪,虬枝鐵干,巋然獨存,保持著傳統產業的特色和魅力。
近日,在錦屏縣啟蒙鎮各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人勤春早、不誤農時的勞動景象。在便幌村魚苗繁殖基地里,幾位村民穿著防水防凍服正在魚苗塘里勞作。
啟蒙鎮稻田養魚歷史悠久,是世代居住的農事之一,總結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魚苗孵化繁殖方法與經驗,因啟蒙舊稱“婆侗”,故稱為“婆洞魚花”,婆洞魚花繁殖技術在2017年被錦屏縣列入縣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50歲、有20多年育魚苗經驗的便幌村民林順錦老師傅滿臉笑容的說:“育魚苗與其他農活一樣,人要勤,要有技術、經驗,不怕辛苦,工夫到位,不失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徑”。
在啟蒙鎮水產行業,提起林順濤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從20歲開始養魚,到成為帶領大家通過發展水產養殖發家致富的領頭雁。
下午兩點半,林順濤不僅給養殖大戶送來了去年就預定好的魚苗,還手把手地將養殖技術一一傳授。
送完了魚苗,林順濤帶我們來到了他的養殖基地。在春日暖陽的照下,一個個水池波光粼粼,小魚兒歡快跳躍,林順濤回來了就開始在水池邊看了起來。
林順濤告訴我們,現在正是培育魚苗的季節,而水池里都是這些天剛產的魚卵和培育出來的魚苗,為了確保魚苗的順利發育,每次查看的情況他都會登記在培育手冊里。他說,不同的魚有著不同的習性,其中鯉魚是他的最擅長的。
這個獨特的特性,讓鯉魚養殖成活率成為了難題。為了解決鯉魚養殖中完全依靠攝食活體餌料魚的難題,林順濤花了兩年多時間,投入一萬余斤健康鯉魚用于研究。
就這樣,經過30多年的刻苦鉆研,林順濤由一位普通的鄉村青年蛻變為一位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現在,林順濤的特種水產繁育場孵化池有200余個,每口池子平均能夠孵化魚花8批左右,年銷售鯉魚等水產品30余噸,為婆侗地區群眾創收140余萬元。目前像他這樣的鯉魚繁殖專業戶有400余戶,為了整合資源,做大做強魚苗繁育傳統產業,共同致富,他發起組建了錦屏縣啟蒙婆洞魚苗繁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發展魚苗繁殖傳統產業,吸收了周邊63戶貧困戶加入,入社貧困群眾戶均增收3萬余元,為全村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和產業發展開創出一條持續、健康、綠色的生態新路。
他告訴我們,現在魚苗繁育基地不僅建有繁殖場,實驗施設等,他還打算建一個技術培訓中心,發揚和傳承傳統魚苗繁殖技藝,做大做強傳統特色產業,通過發展科學養殖,帶動村民們精準脫貧。(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