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前后,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是黨中央提出的黨和國家經濟建設基本方略。在此前提下,貴州省大力開展“多彩貴州”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建設。2017年,貴州省接待省內外游客總人數7.44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116.81億元,首次超過云南(5.67億人次,總收入6900億元。)成為第一大民族旅游大省。
“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以美麗回答一切。”西江作為民族旅游的代表,其創變和創富模式引發關注。
從河灣上的人家到“天上”人家
西江,在苗語中的意思是“河灣上的人家”。這處世代依山伴水而居的村落,早在十年前還“養在深閨人未識”。
自2008年,旅游開發以來,在旅游“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撐下,整個村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西江苗寨游客量從2008年的77.73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484萬人,旅游綜合收入從1億元增加到41億元;200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6年人均收入猛增到13000元以上;全村現有農家樂接待戶322戶;年純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人家有16戶,100萬元以上的有28戶,50萬到100萬元的有68戶,10萬到50萬元的有150多戶,5到10萬元的近1000戶;據統計,參與分享旅游發展紅利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1300多戶;西江苗寨還直接帶動了臨近村寨2000余人的就業。
2011年西江苗寨開始修建自己的污水處理廠。經過多年整治,西江苗寨環境得以全面改善,越發秀美。
自引入“千戶燈火夜景工程”不僅增加了傳統村寨的看點與顏值,還結束了村寨居民出門照亮“靠月亮”、“打電筒”的歷史。從前“晾”在河灣上的人家,如今看去像是“天上”人家。
基于民族產業的本土創業“火爆”
近年來,隨著民族旅游的發展,民俗風情體驗游和深度游越來越受追捧。自2008年,西江苗族博物館建立以來,有20多戶苗寨村民開辦了家庭博物館,接連打造出“古歌堂”、“鼓藏堂”、“刺繡坊”、“銀飾坊”、“米酒坊”等近20個苗族文化點。
民眾自主創業熱情高漲,短短數年間成就了一批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具經濟效益的個體經營戶。
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像“侯家莊”、“后糧倉”、“農民畫家”、“卯得羅餐廳”、“阿濃苗家”、“阿幼民族博物館”、“西江飯店”等都是村民自主創業品牌,年營收入都高達百萬以上。
西江模式已經形成了規模和效益,為民族文化旅游帶動地方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為貧困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鮮活案例,為鄉村振興戰略給出了成功的“西江樣本”。(賀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