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過渡地帶的岑鞏縣,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23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646戶64626人,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
但如今,“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智慧項目”、“智慧人才”正悄然改變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致富進程,不久的將來,農業、政府服務都將實現“一網打盡”。這些變化,都源自電子科技大學的定點幫扶。
“智慧系統”——讓精準識別連接“云端”服務
扶貧信息作為扶貧的基礎性工作,錄入精準至關重要。岑鞏縣充分依托電子科技大學創新扶貧方式,打造“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平臺,探索“互聯網+”扶貧新模式。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對象,對癥下藥,從根本上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
“我的20畝鉤藤,收入近8萬元。”正在收獲鉤藤苗的貧困戶代祥軍說,“盡管我家起步晚,但鉤藤價格高,比種紅薯、土豆強好多倍。”
43歲的代祥軍是凱本鎮的貧困戶,全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家中的土地,為撫育孩子上學和贍養老人,原本貧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談起鉤藤事業,代祥軍滔滔不絕。“靠種植鉤藤能脫貧致富,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一畝地就有四千塊錢的收入,管護得好的話,還不止這個價。”
因林地多,耕地少,不適宜發展傳統種植產業,但山高林多,氣候適宜,是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天堂”。搭借“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的數據綜合分析,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鼓勵代祥軍嘗試種植中藥材鉤藤。2018年,他憑借種植鉤藤實現了脫貧的愿望。
現在岑鞏縣的“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上,仍然可以查詢到代祥軍一家的信息,系統顯示,通過各項指標評估,他家已達脫貧標準。
一塊顯示屏,一張岑鞏地圖,跳動的數據將家庭構成、收入來源,身體狀況,住房狀況等信息實時呈現出來……“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是岑鞏掛圖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貧困人口識別的量化、貧困程度深淺的可視化,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切實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圍繞精準識別,重點對貧困人口、貧困村,進行動態監測。融扶貧綜合門戶、貧困對象平臺、指揮作戰系統、資源調配平臺、工作績效評估等5個方面16個子系統的云架構體系,以移動終端為載體,建成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項目資金為重點的扶貧工作移動巡檢系統。對貧困戶、扶貧項目的定位已精準到村級,實現對扶貧項目隨時抽查、隨地核查。
2017年投入使用以來,“智慧扶貧作戰指揮系統”實時記錄全縣11個鄉鎮的貧困戶情況,智能分析貧困戶、貧困村的數據和制定最佳幫扶措施,動態掌握扶貧項目實施情況、資金撥付管理情況,讓群眾走進“大數據”,體驗“云服務”。
“智慧項目”——讓扶貧產業結出“科技”果實
識別重在精準,產業貴在增收。“智慧項目”助力扶貧,不僅要在扶貧方式上“智慧化”,更要追求扶貧效果的“智能化”。
“這是水位控制器,能始終保持水槽的水在5厘米左右。豬喝一點就補一點,既節約水,又保證了豬正常飲水。”養豬場負責人鄭培坤激動地說道:“電子科大研發的這套智能設備,讓我的豬場實現了科學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占地60畝、年出欄生豬10000頭、產值2500萬元、直接惠及9個貧困村1268戶4721人。
在電子科技大學的“智慧項目”幫扶下,大有鎮塔山村的智能化養豬場成了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火車頭”,而鄭培坤就是智能化養殖系統直接受益者的典型代表。
“采用信息技術之后,從自動監測到精準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鄭培坤說,“只需要6個人就可以管理一個年出欄生豬一萬頭的養殖場,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事情。”
自從對口幫扶岑鞏縣以來,電子科技大學先后投入資金近100萬元,為塔山村的“智慧養豬”項目完成智慧化管理系統開發和硬件建設提供了大力支持。2018年,“智慧養豬”項目作為典型項目成功申報貴州省大數據產業融合示范項目。此外,還在岑鞏實施“智慧醫療”項目投入1000萬元,建設鄉鎮衛生院規范化數字預防接種門診、遠程醫療,醫藥監管平臺,縣級公立醫院接入省級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和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目前一期工程已使用。
“智慧人才”——為攻克深貧輸送“最強”大腦
育“智慧人才”,脫“能力”之貧。
在距岑鞏縣城13公里的大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負責人蔡登宇根據時令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當地貧困群眾的菜籽油、竹筍等土特產通過互聯網賣到全國各地,再把群眾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優惠的價格從網上淘回來,實現了雙贏。
“以前就懂點互聯網,但沒有這么專業精細化,通過系統的培訓后,更能熟練操作了。”蔡登宇說:“把業務也擴展到更大了,從春賣筍、夏賣蕨、秋售菌、冬銷柚提升到隨時都可以幫助貧困戶銷售家中的農產品。”
把特色‘土貨’賣出山門,把時興“洋貨”賣下基層。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農村電商技能,蔡登宇的特產銷售額月達40余萬元。現在,搭上電子商務快車的他把生意做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
在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岑鞏縣對于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電子科技大學在該縣開展了電商、旅游、桑蠶等培訓,不斷提升脫貧的造血能力。不僅如此,電子科技大學還協助岑鞏縣成功引進京東入駐電商產業園,組織專家協助該縣成功申報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獲得國家1500萬元資金支持。
此外,電子科技大學為岑鞏2000余人次干部群眾開展了“互聯網+”、大數據等方面的專題培訓,還接收450名岑鞏青年干部到該校科研中心、校友企業及下屬各部門開展計算機能力提升培訓與掛職鍛煉,組織一流專家成立“定點幫扶岑鞏專家智囊團”,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注入新的力量。
如今,岑鞏縣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讓脫貧更“智慧”了。在電子科技大學的努力下,以“電子信息+”引領的“智慧扶貧”,不僅能精準識別貧困群眾,為其提供精準幫扶方案,還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延伸“智慧養豬”、“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農業”等項目由點及面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吳壽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