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呀老吳,幸福生活不等、不靠、不要,全憑勤勞雙手去創造,你果然我們村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我們得向你學習才行。”巨洞村村支書石寶安聽到老吳的好消息,不由得激動起來。
近兩年,從江縣下江鎮改變傳統種桑養蠶方式,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公司+大戶+貧困戶”模式,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統籌土地流轉,建立利益聯結,確定企業回收、產銷與技術支持的服務機制,形成了產銷一條龍的桑蠶產業聯合體,推動從江縣“桑-蠶-絲”產業鏈的加速成型,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在下江鎮公納村的桑蠶養殖基地,280畝桑樹基地連綿起伏、綠意盎然,灰色蠶房錯落其中,別有一番“醉人”風景。蠶房內,農戶賈高暉正在細心的鋪設方格簇、波浪網,方便從成熟的蠶蟲吐絲結繭。
“原來我還擔心沒有技術養不好,現在看來‘擔心’完全是多余的,鎮里專班每天都安排技術人員來指導,從桑苗種植、幼蠶養護到成蟲吐絲全程跟進,還成立微信交流群,手把手交我們,完全可以放心。下一批,我還要擴大養殖,這個可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在家就能賺到錢,還能照顧家人,心里踏實又滿足,這都得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呀。”賈高暉一邊鋪網一邊說到。
種桑養蠶產業“時間短、見效快”,可實現當年栽桑,當年養蠶,當年獲益。公納村今年種植桑苗280畝,首批試養的12戶合計養蠶4.5張,每張可孵化幼蠶10萬只左右,生繭1100.4斤,收益22008元,每張桑蠶產繭量達到244.5斤。
“我們第一批試養效果很好,首批養蠶的12戶在技術人員手把手的指導下已經成了我們村的‘土專家’,下一步將通過這12戶帶頭人發揮‘傳幫帶’作用,繼續擴大養殖,今年最少還可以養3批。目前我們村種桑養蠶項目已通過合作社入股形式,實現利益聯結87戶358人,其中貧困戶75戶306人。”公納村村支書賈術光談到種桑養蠶項目信心滿滿。
據了解,下江鎮現有種桑養蠶基地935畝,桑樹林每4畝可供應1個50平米蠶房,一年可采摘8至10批桑葉養蠶,每張蠶可生繭200斤左右。按每年養蠶8批次,市場回收價20元/斤計算,每個蠶房年產值32000元,項目現有164個蠶房,年產值預計可達524.8萬元。目前,該項目涉及下江鎮巨洞村、公納村、秋老村、秋新村、臘俄村、民族村、良文村共7個村,利益聯結農戶269戶1128人,其中貧困戶239戶1017人。
2020年,下江鎮在巨洞村組建集小蠶和蠶繭收購站,可滿足本鎮幼蠶供給、蠶繭收購需要,同時完成繭、蛹分離,蠶蛹在站內經過消毒、烘烤等工藝加工處理后還可以作為食品材料出售,進一步擴大項目收益。
“明年,我們計劃從4月底5月初開始養蠶,最少就可以養到10批,前5批每5畝桑林可以養半張,后5批樹冠長大、葉子增多就可以養1張,這樣今后每年最少可以養到7.5張,可持續養到20年。集小蠶和蠶繭收購站項目,下江鎮政府與公司簽定了10年的合作時間,也就是說下江鎮種桑養蠶產業在未來是有保障的。”項目負責人石開雄介紹到。(龍珍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