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屏縣啟蒙鎮八里村村作八龍自然村,有人夸他們仨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三位年紀超過60歲的男人憑著柴刀、鋤頭、鐵鎬,征服了村莊背靠的連綿山脈。在他們的影響下,“愚公”從起初的三人擴大為數十人,修建了一條長2公里、寬約1米的游步道。
“眼下,正處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期,不走親訪友、不聚會,但我不能干等著,得找些事情干”村民楊正煥說道。
74歲的楊再和是三位“愚公”中最年輕的,年紀最大的是楊正烈,77歲,還有一位楊再宜,76歲。三人都是八里村年紀較大的村民,見證著國家的發展,村寨的變遷。
去年國慶前,楊正烈和楊再和一起去游玩。“回來的第二天,楊正烈就來找我商量,說想了一個晚上,我們八龍寨到烏下江能不能也修條游步道。”楊再和說,作八龍寨河邊風景也很好,就是山路難行,以前自己也想過散步到河邊,如果有條游步道就好了。他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楊再宜,三個人一拍即合。
八龍寨不算高,海拔不過600多米,但由于長年無人問津,以前捕魚人留下的小道已經被荒草、雜樹覆蓋。踏勘了一天,他們沿著砍柴人走出的小道,設計出了一條最佳徒步路線。
2月18日,三位就磨刀霍霍地開始了砍柴清障。起初一天頂多也只能前進100來米,但后來不少村民都自發過來幫忙,進度也快了。如果碰到映山紅之類的景觀樹木,他們會特意保留下來。“以后這些都是風景呢。”楊正烈說。
“我生在八龍,長在八龍,對八龍感情很深,只要關系到八龍的發展和建設,我一定會全力支持,我捐1000元作為大家修路的生活費。”在施工現場,村民楊承錦說。
據了解,八里村村旁有座叫八龍后龍的山峰,山林面積380余畝,古樹成林,景色醉人。為了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這里來旅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由于現在疫情嚴重,不能外出,不能聚會、不能走親訪友,楊正烈帶頭著手規劃,立即開始動工,八里村村民戴著口罩義務投工投勞,捐錢捐工,自發修筑游步道。村民張功將,年已70多歲看著村民們都在投工投勞,他首當其沖投入修建步道行列,知情的村民叫他不要去做,他笑著說:不付工錢的活我來做,要支付工錢的活我不干。
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合力事必成。在短短的兩天時間,村民多則1000元、少則100元,截止目前,已籌資2萬多元,村民還陸續在捐資捐款。“游步道修建好后,不僅方便村民看山管山,更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旅游,來觀光。”村民王世新說。
村民齊心共建村居環境,為鄉村振興出資出力。這樣的故事溫暖、感人。在啟蒙鎮八里村,就有這么一批村民,每天義務修步道。進入第2天,若天氣晴朗的話預計再過兩天就能完工,為村民們提供一個鍛煉的好去處。(楊振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