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皙的臉蛋、民族風的披肩發(fā),大家心目中的這位90后博士生眼含笑意,引人注目。她是蘭州大學博士生謝芝,一位湖南愛心人士。
謝芝已記不清這是她做過的第幾次慈善了。她希望,這些愛心包裹能接濟兩名貧困孤兒走出困境,走出大山,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蘭州大學博士生謝芝的生活照
1990年,謝芝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小山村,姐妹3人,她排行老大。雖然家里生活不算富裕,但其父母仍支持她盡力幫助更困難的人。在謝芝的記憶里,她在貴州大學讀研究生快畢業(yè),來到黎平縣肇興鎮(zhèn)做民族文化調查的時候,她的父母就曾奔赴侗鄉(xiāng)和她一起爬山涉水去看望她幫過的孩子們,幫過的五保老人,看看她籌款助學、捐資幫助老人的愛心之路。“我的父母對我做的慈善活動支持很大,他們的善舉對我的影響也很深,當初我們家也很艱苦,現(xiàn)在看著妹妹們這么困難,我就想到了當初的我。”談到為什么要幫扶助學的初衷時謝芝這樣說。
也許是繼承了父母的基因,謝芝讀博尚未畢業(yè)就堅持做了慈善公益。
在微信朋友圈中,她看到了寶寨村這對姐妹的不幸遭遇時,毅然決然聯(lián)袂她的朋友李艷(貴陽花溪)與何倩(貴陽花溪)攜手當起了“愛心姐姐”。
籌集愛心包裹,助力貧困姐妹度過難關,謝芝和她的朋友李艷、何倩,她們仨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實。在她們看來,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努力,就有可能在精神上幫助這對孤兒走出坎坷,綻放心靈之花。
在慈善活動中,謝芝最關心的是教育資助。在2015年至2018年間,謝芝在黎平縣肇興鎮(zhèn)就幫助貧困小學生10余名,向成都梨分享公司籌到善款10余萬元,與第一書記謝朝娟并肩為群眾新建小學1所,托起貧困村寨教育夢。謝芝與謝朝娟有著厚重的緣分值,2018年她們合力建成小學后,時隔兩年,她們再次并肩為這對貧困孤兒而共同努力。謝朝娟持續(xù)資助生活費,而她“組團”接力寄些衣物......。
蘭州大學博士生謝芝組團為貧困孤兒寄來的愛心衣物 吳志培攝
謝芝與寶寨村這對貧困孤兒還成了好朋友。她通過微信平臺與貧困孤兒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加深了了解,她被這對孤兒親切地稱為“知心姐姐”。這對孤兒從小父親身患胃癌去世,母親殘疾改嫁,叔叔收養(yǎng)10余年并培養(yǎng)她們上學讀書,現(xiàn)在姐姐在貴州財經大學一年級就讀,妹妹在黎平縣九潮中學初三年級學習,成績優(yōu)異。可是,好景不長,2019年12月,噩耗傳來,她們的叔叔也因患胃癌醫(yī)治無效不幸去世,這對姐妹再次失去了親人,失去了關愛,從此真正成了的孤兒。
謝芝了解到這對姐妹實際情況時,盡管她們即將長大成人,但也要盡心盡力地長期接濟她們,助力她們走出困境,讓姐妹倆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愛是慈善的精髓。為了幫助姐妹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善心”,什么是“愛心”,什么是“恒心”,她經常與姐妹倆微信聊天,從心理上疏導她們,從學習上輔助她們。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姐妹倆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愛的力量。
多一份愛心,多一份希望。在五四青年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謝芝通過愛心包裹融入到了陽光青年、美德青年的故事里。因為公益之旅為她的人生增添了亮色,她也將在慈善公益事業(yè)中繼續(xù)釋放青春光彩,引領更多熱血青年加入慈善行列。(吳志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