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一山接一山,一片連一片,杉木林下的土塊規規整整的翻著,似乎蘊藏著巨大生機。是的,兩條公路沿線600畝的林地正是平寨鄉黃精種植產業示范帶。當地成群的農戶在林間辛勤勞作著,用勤勞的雙手繪就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壯麗畫卷。
清晰定位 蓄勢待發
平寨鄉是黔東南州24個極貧鄉鎮和黎平縣4個極貧鄉鎮之一。為改變貧困落后,產業基礎薄弱的局面,今年來,平寨鄉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趕超,探索出一條以“康養經濟”為主線,發展林下中藥材、林下蜜蜂、林間豬牛羊、林外深加工,全域搞康養的新路子。該鄉主要領導多次組織走訪調研,帶領村兩委負責人、合作社法人進行實地觀摩學習。每次觀摩后召開產業發展研討會,力求統一思想、強化認識,找準差距,以便明確思路做好林下經濟這篇大文章。
在確定黃精種植為平寨鄉下林下種植的主導產業時,很多群眾都是持觀望態度。平寨鄉地處偏僻,產業基礎薄弱,就算種植成功,銷路也成問題,這是當地群眾普遍的認知。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土地流轉、就地務工方面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即便如此,該鄉黨政主要領導毅然明確路子、給定調子、拿下方子,全面開展宣傳動員工作。積極召開涼亭會、院壩會和走訪入戶一對一宣傳動員,與群眾算好經濟賬。深入細致地解讀鄉黨委、政府在黃精種植產業的產品生產、護理、加工、銷售各環節的決策和部署,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多贏的角度打消群眾顧慮,將廣大群眾緊密團結到黨委、政府的產業發展道路上,攜手開辟平寨產業發展“康養之路”。
抓牢兩個推手 為產業發展吃下“定心丸”
整合合作社,成立聯合總社是該鄉黨委、政府作為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未成立聯合總社前,該鄉一共有12個村13個合作社在運營,盡管“黨社聯建”進一步強化合作社組織管理能力,但各村呈現的仍是單打獨斗的局面,項目單一,力量分散。建立聯合總社后,實現了人力、物力、財力有效配置,切實解決了資金分散、力量薄弱、人力有限等問題。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聯合總社的推動下,順利建成2個黃精種植產業示范帶,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也為各村持續發展黃精產業吃下“定心丸”。
加強與優強企業合作,實現借梯登高是該鄉黨委政府實現林下經濟蓬勃發展的又一推手。如何使林下康養經濟蓬勃發展,徹底打消群眾顧慮,是該鄉主要領導最關心的問題。在堅定路子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對產業發展做了長遠而系統的規劃。與貴州康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確保種子、技術、產品回收及后期跟蹤服務得到保障。切實解決群眾“如何種”“賣給誰”“能否賺”的疑惑。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強化科技支撐,創立品牌專利,增加產品附加值,多次邀請省州技術專家蒞臨黃精種植基地作技術指導,全面提高群眾黃精種植技術,為群眾卯足力量圖發展堅定了信心。擴展產業鏈,深化產業布局,推動產品精深加工向“藥食同源”發展,打造“黃精茶”“黃精面條”“黃精蜜”等云上系列產品。
初見成效 展望未來
目前,該鄉已完成600畝黃精種植產業示范帶建設,利益聯結165戶貧困戶,帶動34人務工,累計務工2900余人次,共計實現務工收入32.6萬元。黃精項目見效期為3年,每畝預計產4000斤黃精,市場保底價為6元/斤計算,實施600畝黃精可產生經濟效益1440萬元,扣除成本331.8萬元(5530元/畝),3年共實現利潤1108.2萬元,按照效益分紅資金7:2:1的比例進行分配,即:70%的效益資金分配給貧困戶,可實現貧困戶年戶均分紅15671.00元。此外,各村100畝黃精種植基地建設已全面啟動,全鄉種植面積將發展至1800畝,實現“千百萬工程”產業發展目標。下步該鄉將結合村情實際,采取鄉內異地置業方式,聚力打造“平途村千畝黃精產業示范園”,進一步做大做強林下黃精產業,推動平寨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平寨鄉 楊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