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 我叫龍本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孩子,也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扶貧干部。2017年9月,我來到注溪鄉(xiāng)工作,注溪村位于
天柱縣北部,總面積9.32平方公里,龍江河穿村而過。全村轄14個自然寨,41個村民小組, 239戶貧困戶,872人貧困人口,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主。
在注溪村的幫扶工作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楊先進楊叔。50多歲的楊叔是我?guī)头龅囊粋貧困戶,無妻無兒女,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靠去山上采集藥材到集市上銷售,基本上只能維持平時必需的米、油、鹽之類的生活開支。沒人管著他,生活沒計劃,家里一貧如洗。
楊叔以前住在公路邊上一個不到12平米歪歪斜斜的茅皮棚里,站在公路邊都能從壁縫中看見他那走動的身影,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當時他坐在滿是灰塵的灶臺邊,穿著一身幾個月沒洗過的油而發(fā)亮的衣服,臟兮兮的手里端著一碗飯,低著頭吃的正香,灶上的鍋里煮著沒有油葷的小白菜。地上幾塊板子鋪成的“床”上,睡得發(fā)黑的被子堆成一團,由于是陰雨天氣,屋里還有漏雨的痕跡和潮濕的霉味……。
看到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我內(nèi)心一陣酸楚,當時心里就一個念頭,一定要幫他!
回到鄉(xiāng)里后我立即寫了申請,并與村兩委溝通協(xié)調(diào),為他爭取了民政救濟大米、被子、衣服等生活必需用品;鄉(xiāng)政府相關(guān)
領(lǐng)導親自到他家實地了解情況,確定其住房為一級危房后,幫他選址建房,以解決他的居住問題。在鄉(xiāng)黨委政府幫他建設(shè)房子的期間,我時常到他家中給他做思想工作,激發(fā)他干事的積極性、主動性,激勵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時常以他身邊的人、周圍的鄰居、村里的能人為例,給他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清楚認識到只有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實現(xiàn)脫貧。
幾個月后,楊叔住進了干凈整潔的新磚房,再去看望他時,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看著他穿著干凈的衣服,飽滿的精氣神和燦爛的笑容,不禁感嘆原來也是個帥氣的大叔啊。
我心里十分高興,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看他的廚房,油缸里有油、米缸里也是滿缸的米,當我問他最近吃肉沒有,他開心的說道:“吃啦,柜子里還有咧”。
2018年1月26日,氣溫驟降,迎來了第一場雪,交通受阻,我和鄉(xiāng)里的4個同事不顧雪天路滑,第一時間步行趕往注溪鄉(xiāng)注溪村,去看望自己的貧困戶,為他們送去過冬的棉衣棉被。一路上,我們深一腳淺一腳,懷著急切的心情,我來到楊叔家中,看到他穿著兩件薄薄的單衣,雙手發(fā)抖,鼻涕直流,頓時,我的心碎了。
他用顫抖的雙手接過被子時,激動萬分,情不自禁的連聲說道:“下這么大的雪,大老遠跑來看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輩子俺算遇上好人了!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這個冬天再不怕夜里冷咯,共產(chǎn)黨好啊,共產(chǎn)黨的干部好啊……要不然在這個歲數(shù)我哪還能住上新房、穿上新衣服、蓋上新被子,我們的政府好,是好政府......。”
臨走時楊叔還拉著我的手,非要送我一包炒好的花生米。
這天,我再次來到楊叔家。
“楊叔,我還想要你答應(yīng)我一件事可以嗎?
“好,你說嘛!”
“現(xiàn)在我們村的羅漢果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好,合作社大量需要工人干活,我跟合作社負責人說說,你也去那里與大嬸、大叔們一起干活去?每天可以收入80-100元嘞,說不定在那里干活和哪個單身的大媽對上眼了?看你這么勤快就跟你回家過日子了呢。”
楊叔笑盈盈道:“這個可以,好,我答應(yīng)你。”
“楊叔,我們貧困戶缺錢缺住,可掃地洗衣我們有力氣呀,文明素養(yǎng)也要跟上啊。哪天,有哪個大媽看上你了,頭回上門瞧見這屋臟成這個樣子,人家扭頭就走咯!”
我一邊幫忙收拾屋子,一邊耐心開導。
“是是是,從今天起,我每天都把屋子衛(wèi)生打掃干凈!下次你再來,絕對看到我家的屋內(nèi)屋外干干凈凈的!”楊叔羞澀地說。
洗衣服、清掃屋子、整理被子……冬日的午后,注溪鄉(xiāng)注溪村貧困戶楊先進格外繁忙,這個場景對別人來說非常普通,但對于楊叔而言,卻意義很大。從那以后,我每次去楊叔家,看到的屋子格外干凈敞亮。(龍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