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收水稻后,壩區的稻田開始空余,合作社便開始動員群眾開田放水,發展黑木耳種植,共分了兩批下地。木耳由群眾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采摘后統一由菌豐公司收購。”忠輝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忠輝說道。據韋忠輝介紹,木耳基地共有14戶農戶參與,首批采摘預計產量3萬多斤,按照目前木耳的長勢和2.1元一斤的價格,收成后將給群眾帶來每戶至少1萬元的純收入。
近年來,黑木耳種植是新興林業副產業,種植技術管理要求低,經濟效益快。2020年底,丙妹鎮黨委政府在提供對接銷路和服務支持等前提下,由合作社在壩區規劃了一個種植示范點引導群眾種植,將黑木耳發展成群眾致富的特色產業之一,讓群眾看到增收的希望,嘗到增收的“甜頭”,引導和吸引更多群眾加入到發展產業的隊伍中來,讓黑木耳種植成為更多群眾的“黑黃金”。
據悉,丙妹鎮大洞壩區自2019年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以“黨建引領+公司+合作社帶頭+基地與農戶發展”和“稻魚鴨共生+蔬菜”等“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的種養綜合開發模式發展以來,壩區產業發展大有成效,群眾增收大有提升;同時,丙妹鎮積極發揮黨建引領助推脫貧攻堅和合作社“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的先鋒作用,持續圍繞“4+1”特色產業發展要求,聚焦目標任務,鼓勵合作社和致富帶頭人宣傳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推動壩區稻花魚、水稻、缸豆等蔬菜種植和林下副產業穩定發展,既保障了壩區群眾的“菜籃子”,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還拓展了群眾致富的“新路子”,保住了生態產業的“綠底子”。(賀欣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