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家住在大寨村巷溪河組的最深處,到平溪街上大概要半小時。家門口有一條河,我家正好住在河水流得最急的坎坎上,早前修建了一座橋用于日常生產生活。2019年五月份,連續不斷的強降雨將橋沖垮了,平常挑抬東西、放牛等都要走只能容下一個人的田坎邊邊,肩上抬著滿蕩蕩的一挑東西,還要騰出一只手來掌到田坎內壁才能保持平衡,防止摔傷。如今年紀越來越大,行動愈發不便,重新修建鞠家橋成為我最大的愿望”。
鞠傳賢,今年已79歲高齡,獨生子女戶,老伴焦麗珍也有63歲,唯一的女兒已出嫁。經鎮水務站初步核算,修橋資金需4萬元左右。兩老人均超60歲,不能申請銀行貸款;女兒還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生活條件亦不寬裕,如何籌集修橋所需資金成為最大難題 。
幫扶干部了解情況后立即咨詢村委會、鎮分管領導及縣衛生健康局。據悉,因該橋僅為鞠傳賢一戶入戶路,且修橋資金較大,暫時沒有項目覆蓋。可自行挖一條1.5米寬的毛坯路后再申請協調對路面硬化,但鞠傳賢家四周都是農田,挖毛坯路不好協調。另鞠傳賢戶雖然是獨生子女戶,但未辦理獨生子女證,2016年放開二孩后不能再補辦,而沒有獨生子女證就不能享受協會相關補助政策。動員其搬遷到安置點,兩老不同意。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時任鎮長的沈大萍同志了解情況后,多方奔走縣級相關部門和施工老板,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一是由施工方出資全權翻修鞠家橋,二老只需負責工人食宿。二是政府籌資1萬元,由主人家自行籌集剩余資金修建。
與鞠傳賢及其家人充分溝通后,他們選擇方案二。經政府、干部、農戶多方努力,鞠家橋終于在2021年年初順利完工。“真的特別感謝政府的幫助,我們知道修橋不同于修路,修橋資金巨大且沒有項目覆蓋,但家庭條件確實困難,只能求助政府。政府沒嫌麻煩,竭盡全力幫助我們尋求修橋之道。之前政府還幫助我家解決了飲用水渾濁困難。社會發展越來越好,政府越來越重視我們老百姓的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我們老百姓認真細致的辦好每一件實事。我們相信政府、相信黨。每次走在新修的橋上,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久久不退”。焦麗珍拉著沈大萍書記的手,熱淚盈眶,不舍放開。
連日來,平溪鎮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時間活動為契機,牢固樹立服務群眾理念。經常組織領導干部深入群眾,及時回應他們的訴求和期盼,主動認領他們提出的問題,依法依規幫助解決,落實好各項惠民政策,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營造互相包容、你中有我的魚水深情。(唐碧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