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作為一名人民警察,身著一身警服是一種使命,一種標志,更是一種擔當。從1960年起,在貴州錦屏縣有這樣一個家庭,一家三代從警,血脈傳承,用三代人的青春與熱血書寫了對公安事業的熱愛與責任,見證了中國警察60年來的變化。
石家第一代民警:石顯懷
這個“警察世家”的故事,得從1935年出生的爺爺石顯懷說起,石顯懷1960年在貴州省錦屏縣錦屏中學讀書畢業后,從那一屆40多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懷著忠誠報國、除暴安良的滿腔熱血,義無反顧的踏入了公安的大門,至此一直為錦屏社會治安服務到1998年退休。
那個年代,民警們的裝備很簡單,條件極為艱苦,辦公條件簡陋,一把槍、一支筆,一張桌子、幾根板凳就組成了他們的全部辦公裝備,當時警服是上白下藍,沒給民警僅有一套警服,穿臟了只能換下來立即洗干凈曬干又接著穿,穿爛得實在不能穿了就只能以舊換新,每個民警腳上穿的是解放鞋。剛畢業被安排在九寨公社工作的石顯懷,主要負責當時案件偵破、違法犯罪打擊、治安維護、重案特案、人口及戶籍信息建立健全,設施場所重點保護等工作。后來公社撤銷后,全縣5個公社公安全部并到錦屏工作,當時全縣公安僅有40多名,負責了整個錦屏的社會治安,任務艱巨。“有一次河口發生特大命案,警情就是命令,從錦屏到河口出警,在當時的交通狀況下,靠雙腳翻山越嶺,從早上六點鐘到晚上六點才到河口裕河,路上靠著一張糧票吃一頓,l到達現場后立即著手案件調查,當時案件調查相當棘手,證據偵查不比現在有天眼、雪亮工程、指紋鑒定......調查取證異常艱難,為了偵破案件,就必須做到十二分認真。后來出警條件漸漸改善,從1974年的單車慢慢變成1985年的吉普車。在我兒子參加公安工作后,我經常對他說,不管何時何地做事都必須腳踏實地,做到“要踩船底不能只踩船邊”,要執法公正,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經得起誘惑,把好人情關,做到公正廉明,遵紀守法”。
石家第二代民警:石曉平
受到父親石顯懷的感染,1965年出生的石曉平對父親的職業產生了敬意和向往,強烈的從警之路在石曉平心里播下了的種子。
1989年公安院校畢業后,通過招警考試順利進入了公安隊伍,扛起了父輩的旗幟,一時間石顯懷和石曉平成了公安隊伍里的“父子兵”,開始了他的30多年的職業磨練。緣于老父親的言傳身教,石曉平在基層派出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服務了21年,先后就職于平秋、彥洞、鐘靈、偶里、河口、銅鼓、茅坪、平略等各基層所,對基礎業務、治安管理、刑事偵查、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偵辦案件等工作成了隊伍里的行家里手,做到在崗1分鐘盡職60秒,得到了群眾和黨委政府的認可和好評,F任錦屏縣看守所民警的石曉平,從基層所到看守所,見證了各個派出所的建立,業務部門的健全,警察程序系統的更新,從父親那一代的40多名錦屏公安民警到今年的接近200名民警的發展壯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但是矛盾問題也越發突出,由此,爺爺石顯懷和爸爸石曉平有了讓兒子石東洋從警的想法。
石家第三代民警:石東洋
1987年出生的石東洋,生長在“石公安”的警察之家,成績優異的石東洋以高考635分的成績完全可以進入貴州的第一學府貴州大學,但在爺爺和父親的堅持下,高考志愿填報時填寫了貴州警察學院,2012年通過招警考試接過了爺爺和父親的擔子參加了公安工作,一開始入警隊任貴州施秉特巡警大隊隊員,現任施秉縣政工室四級警長,受到爺爺和父親的熏陶,從小耳濡目染,從警多年來,工作突出的石東洋連續3年獲得優秀公務員稱號,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榮獲嘉獎2次。
與石東洋電話采訪,談及這些年的公安工作變化,石東洋語氣里滿滿是驚訝于從爺爺以前的手工錄入戶籍信息到現在的信息化、高科技錄入,從翻山越嶺徒步出警到現在接處警的速度,改革的巨大變化,短短60年,無論是工作效率還是服務質量都有了極大提升。
石家一家三代從警60年的點滴經歷,既是他們的家庭史,從工作環境、條件、裝備和工作理念見證了貴州公安的發展。60年的從警接力棒,祖孫三代用信念堅守承諾,用精神接力傳承,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續寫了三代從警的家國情懷,詮釋了身為人民警察的使命與擔當。(龍興鳳 石福濤 吳運鎮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