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一是齊心協力抓實“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抓實全縣農業農村“十四五”規劃和茶葉產業“十四五”規劃這兩個專項規劃報批,做到項目化、精細化、任務化,力爭把兩個專項規劃項目、資金納入到州、省、部項目庫里面去,后逐年爭取實施。
二是自我革新更加注重提質增效。雷山縣茶葉、中藥材(天麻)等產業鏈條短、集中在中低端環節,存在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的現狀。該縣采取提升夏秋茶、紅茶、天麻“兩菌”生產及深加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等有力有效的措施全力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增效導向轉變,確保到2023年,農業總產值達20億元,年均增長6.5%;林下經濟總產值突破1億元,年均增29%。
三是集中精力做大茶葉、辣椒等特色產業。結合全縣“三生空間”規劃布局,緊扣產業倍增目標,進一步優化農業品種和區域布局,精準做好要素配置,制定好每年主導產業的發展計劃,加強產業項目的管護和運營,繼續調優調強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提升茶葉優勢地位。把茶產業目標任務編制成項目,積極向國家鄉村振興局申報10萬畝低效茶園改造項目,確保2021年完成1萬畝低效茶園改造。同時,加強縣內重點茶企的培育和生產技改,做好茶園綠色防控,保護好雷山生態茶、干凈茶的品質,持續鞏固拓展北方綠茶、清明茶市場,穩定中直機關等辦公用茶,充分利用夏秋茶大力發展高端紅茶,加強與芳村茶企(茶商)合作,進一步擴大廣州、佛山等南方紅茶市場,切實轉變單一一季綠茶的局面,進一步擴大產能,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加工轉化率,力爭年底茶產業綜合產值實現翻番。著力發展壯大辣椒產業。結合魚醬酸產業發展,采取訂單收購的形式鼓勵各村大力發展辣椒產業,積極實行“以獎代補”扶持政策,發動有勞動力的易地搬遷群眾回鄉參與辣椒種植,既解決好老百姓的增收問題,又進一步擴大辣椒種植規模,確保年底辣椒種植達到1.5萬畝以上。借鑒烤煙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產加銷”全產業鏈生產經營模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強鏈補鏈上,缺什么就補什么,將產業鏈、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產業發展體系中,以此帶動農業效益整體提升,用烤煙的生產經營模式推動農業現代化。
四是立足優勢做強林業經濟。重點抓好天麻產業,核心是抓好天麻制種,掌握核心技術,并逐步推廣到周邊地區。建好天麻制種的基地,通過銷售天麻種獲得收益。深入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并積極申報烏桿天麻制種技術專利。繼續按照“做優存量、做足增量、做大總量”的要求,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緊盯以天麻為主的林藥以及林蜂、林禽、林菌四大產業,進一步科學規劃產業布局,著力抓好天麻萬畝基地建設,同步加強現有林下經濟產業基地的精細化管理和外環境提升,持續推進林下產業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同時,因地制宜適度發展其它高效中藥材,替代低效傳統作物,提高單產效益。
五是創新出彩做響農業品牌。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以西江景區為主要宣傳推介窗口,持續打響雷山銀球茶、雷公山烏桿天麻、雷山魚醬酸、雷公山地區黑毛豬等品牌,切實擴大雷山農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力。重點加大對雷山銀球茶商標的保護力度,做到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商標標識、統一對外宣傳營銷,推動形成統一的品牌體系,徹底改變了茶企“各自為政、小打小鬧”的局面,促進銀球茶產品整體提質增效。加強產品研發,像老干媽一樣,開發適宜于大眾口味的干拌、煮湯等系列魚醬酸平價產品,進一步打開市場,打響品牌。(楊昌杰 趙仕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