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楊昌生,苗族,中共黨員,1977年10月出生于臺江縣排羊鄉九擺村,貴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后,主要從事中成藥、化學藥物及保健品等新藥研究和開發工作,回鄉前任國藥集團貴州同濟堂制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實驗室主任。
2013年12月,在臺江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政策的感召下,我想到了家鄉產業空殼、農民增收渠道少、貧困群眾難以脫貧致富。于是我決定棄醫從茶,向申請加盟貴茶集團,回家鄉臺江縣排羊鄉九擺村創業。貴茶集團同意了我的申請,并聘我為貴茶集團副總經理,讓我回家鄉帶領家鄉父老發展茶產業經濟。
2014年初,我注冊資金1000萬元創辦了貴州臺江高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公司一成立,我立即投入86萬元種植了500畝茶葉示范基地,并投入900余萬元征用土地建設了茶葉加工廠房、購買設備。2017年,茶葉加工廠房建成開始投產,但由于500畝茶葉示范基地才剛初產,造成當時加工原料不足。為了保證全年生產加工正常運營,避免生產設備閑置,在創業初期資金極度緊缺情況下,我向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借資80萬元,到其他縣收購茶青運回公司生產加工。此舉不但完成了我與貴茶公司事先預訂的定單,同時還向群眾證明茶葉銷售渠道通暢,消除群眾擔心茶葉種出來后無人收的顧慮。群眾被發動起來后,我又組織20多位有種茶意向的婦女前往貴茶總部茶園采茶,這些婦女平均每人每天可掙采茶費160元,手腳麻利的婦女每天可掙200多元。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回來后,這20多位婦女都變成了種茶“宣傳員”,經過她們“一傳十、十傳百”的宣傳,群眾對茶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大大增強了農戶種茶的信心和決心。
經過我主動向鄉黨委政府、縣委縣政府及扶貧部門匯報,得到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2017年至2018年間,貴州臺江高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與九擺村“兩委”探索以“黨組織+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發展茶產業,政府在九擺村投入扶貧資金438萬元擴建茶葉種植基地,帶動了本村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用自家的荒山荒地和村集體的低產林自留地實行梯帶開挖,擴建了茶苗基地1508畝。2019年底,全村發展茶產業面積達到2600畝,2020年實現全部投產。現在每到采茶期,每天吸納貧困人口300人上山采茶青。僅是采茶務工這一塊,這幾年來貴州臺江高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就支付采茶工人工資和茶園管理勞務費300余萬元。發展茶產業,一方面解決了九擺村貧困戶勞動力的就地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增加了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增收渠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目標,帶動了本村特別困難的33戶貧困戶穩定就業和穩定脫貧,輻射帶動九擺村的1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及16戶非貧困戶發展致富。截止2020年12月,貴州臺江高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已累計完成投資4000余萬元。今年1月,正在著手落實擴大規模500畝茶葉種植基地的土地流轉工作。茶青除了在排羊鄉采摘收購外,還輻射到全縣老屯、臺拱、方召、萃文等鄉鎮街道,帶動全縣3000余戶茶農增收,對帶動全縣發展茶葉種植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農民得到增收,企業也相應得到發展。2018—2019年兩年間,貴州臺江高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實現了年產值超過1200萬元。由于我發展的產業和公司輻射帶動力強,農民增收成效顯著,近年來被評為“臺江縣脫貧攻堅十佳龍頭企業”、“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先進扶貧龍頭企業”、“貴州省第九批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貴州省星光黔行匠心鑄夢“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等稱號。
在帶領鄉親們發展茶產業的這條路上,我總是憋著一股勁兒,“要干就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回鄉7年發展茶產業的風雨坎坷艱辛路,酸甜苦辣不言中。不少人問我有什么感慨,我總是認為自己其實也沒什么大本事,干的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我是從九擺走出去的大學生,能夠回來用學到的知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當好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憑的是一顆報效桑梓的赤誠之心。——這就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邰勝志整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