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南宮鎮位于臺江縣東南部,地處雷公山北麓,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有國家森林公園之稱,近年來,全鎮積極推動農業生態觀光和特色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現代田園鄉鎮“綜合體”,進一步推進一三產業鏈交融發展,以農旅融合為航向,高位推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活力。
以農促旅,生態環境優美如“畫”
沿G211國道蜿蜒直下,映入眼簾的是溪流清澈、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的南宮鎮“迎客門”交宮苗寨,這里群山聳立、古木參天、朱檐碧瓦,百年苗寨坐落在山谷之間,寨內吊腳樓隨處可見,橫臥在山澗的風雨橋、民族歌舞表演的踩鼓場、錯落有致的六角涼亭,宛如一幅沁人心脾,流連忘返的“山水畫卷”,也成為廣大游客的“打卡圣地”;近年來在三級組織部門的傾力幫扶下,交宮村結合地方主要優勢,依托“十戶一體”創辦鄉村旅游接待合作社,大力推進農居環境衛生治理,整個村寨整潔干凈,農耕文明底蘊深厚,是登山鍛煉、旅游康養的絕佳之地,這里不僅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恬淡的生活環境,更集聚了優質的旅游資源,在這里自然與歷史輝映、風景與人文交融,已經成為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一塊寶地福地。2020年以來共計接待服務旅游團30個,觀光游客達1200余人。
以旅興農,聚焦發展合力如“牛”
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以來,南宮鎮以旅游搭橋,農業為基為抓手,立足資源稟賦,盤活優質資源,以農旅融合為航向,聚焦特色“鄉土”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高位推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圍繞“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發展理念,拓寬群眾“致富路”,夯實產業“發家路”;以記刀寨天然氧吧圣地、交宮村特色研學村寨、交密村“礦泉水”上漂流為宣傳“名片”,吸納廣大游客前來旅游觀光研學,聚焦“旅游+特色文化”模式,實現農文有機融合,農旅高效發展,今年以來共計吸引香港、深圳學生研學團2批次,共計接納服務游客120余人,通過觀光苗銀刺繡制作工藝、感受苗族歌舞文化傳統、體驗苗族特色飲食,讓廣大外地游客感受到了文化震撼、視覺盛宴、味蕾沖擊,進一步實現文化輸出向產業收入傳導,通過在村寨旅游區開設精美藝術品、特色農產品展區,吸引廣大游客前來挑選購買,依托“以旅帶銷”模式,打通農土特產品產銷壁壘,實現景區收益,群眾受益。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實現第三產業鏈向上向好延伸,今年以來,全鎮積極開發扶持文旅項目,精裝特色苗族元素鄉間別墅3座,寄宿式農家樂73戶,農家客棧22家,特色農家餐館25家,實現旅游旺季個體商販增收15萬元以上。
以產惠民,產業興旺律動如“歌”
近年來,南宮鎮緊緊圍繞“守住兩條底線、用好兩個寶貝,努力打造適合南宮環境的種養殖業”的戰略定位,秉承宜農則農、宜游則游發展理念,積極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發展之路,結合南宮鎮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實際,大力發展以金鉤藤為重點的山地特色中藥材種植。同時,結合南宮鎮老百姓生產生活習慣適當發展一些配套產業,主要以黃精、青錢柳、稻田綜合種養、林下養雞、食用菌、林下生態畜牧業等,有效增加農戶收入;以交密村“鉤藤村”、展啊村黃精種植示范村為產業亮點,采用“強村示范,輻射帶動”聯村互助發展,依托“黨支部+合作社+致富能手+農戶”模式,2020年以來,全鎮金鉤藤累計種植20000余畝、稻田養魚2000畝、黃精種植1500余畝、青錢柳720畝、野生大百合800畝,全鎮累積農林漁增收800萬元,農戶戶均年增收2000余元,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戶“雙增收”。(賈金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