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引語:把工作的視野擴大到基層,把履職的觸角延伸到基層。近年來,
麻江縣政協通過創新渠道、傾聽民聲、反映民意,與人民群眾建立起緊密聯系,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推動全縣協商民主工作取得更大發展。
“小剛,今年我家稻谷受旱災嚴重,估計沒有什么收成,憂心得很呀。”“伯伯,我前幾天去田里看來了的,也將這個事情也作了相應的匯報,現在正在商量對策,別太擔心。”
近日,在
麻江縣谷硐鎮干塘村村委會的一間辦公室內,陳剛正在工作筆記本上記錄著這幾天集中開展民情聯絡大走訪活動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并不時安撫前來反映稻谷受災群眾的情緒。
除了是村里的宣傳員,陳剛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麻江縣政協委員。像這樣的民意收集,今年他已經開展了10余次,這源自于縣政協正在推行的“一村(居)一室一委員”工作新機制。
新形勢下政協工作要提質增效,還得委員唱“主角”,更需政協搭“舞臺”。一直以來,麻江縣政協委員面臨著“有組織無陣地難延伸”的狀況,并制約著協商履職的活躍開展。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2年以來,麻江縣政協把創建委員協商履職活躍度作為加強和改進縣政協工作、保障委員經常化履職、擴大政協群眾工作覆蓋面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強領導、精心構建政協基層組織,一系列周密部署落子如飛。
“為了讓政協履職工作‘活起來’,引領委員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今年,縣政協探索開展了委員聯村(社區)工作,將全縣155名委員安排到63個村、7個社區,并在成熟的村(居)設立‘委員工作室’‘議事室’,從規范制度、強化培訓、優化服務入手,充分發揮鄉鎮村組織優勢和委員自身特長,將委員履職觸角延伸到基層,確保委員下得去、民情上得來。”麻江縣政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楊代華向記者說道。
一項機制打破藩籬,一個陣地帶來履職方式的深刻變革。麻江縣“一村(居)一室一委員”的平臺搭建,在情感和生活上都拉近了政協委員與基層群眾的距離,如一座座“連心橋”,嵌入麻江發展之中,融入群眾生活,成為推進政協工作向基層拓展延伸最有力的“前哨陣地”。
“以前遇到這些關乎群眾利益的‘小事’,我們只能向縣相關部門匯報,一圈下來既復雜又不能快速解決實際問題,群眾滿意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一個能坐下來一起協商解決的平臺。現在好了,隨著協商陣地向基層延伸工作的推進,我們終于有了更好發揮的平臺。”麻江縣政協委員、谷硐鎮干塘村宣傳員陳剛高興的說道。
“小剛是政協委員,經常到我們種的水稻、果園、菜田去了解情況,我們有什么事也喜歡和他講,跟他反映。”麻江縣谷硐鎮干塘村村民陳信榮激動的說道。
創建“一村(居)一室一委員”,基礎是規范建立,難點在長效管理。為此,麻江縣政協還進一步完善組織機制,規范“家”的管理,以農村委員分布、萬企興萬村、機關單位聯系村為綜合考量,在全縣7個鄉鎮(街道)設立“政協委員工作聯絡組”,明確縣政協各分管副主席負責聯系指導,帶頭示范,專委負責具體指導,引導全體委員走出機關單位、沉到基層一線、回到群眾身邊,形成在一線履職的責任鏈、力量鏈。
“自從縣政協在我們村創建‘委員工作室’‘議事室’后,縣政協領導、聯絡專委到我們村指導的次數變多了,同時老百姓也多了個在家門口反映問題、發表意見的渠道,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更多、更完善。”麻江縣谷硐鎮干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敖盛琴滿臉笑意的說道。
用腳步丈量民情,以行動服務
民生。“一村(居)一室一委員”的設立,不僅讓政協委員俯下身子、彎下腰,撲到工作一線去履職,而且“聯村”這根紐帶也增強了政協委員的歸屬感,激發了政協組織的整體活力。
“政協委員要有‘眼睛向下’的民本情懷,創新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工作機制,就是要讓政協委員的履職能量傳遞到基層,讓基層智慧力量匯聚上來,推動政協組織有序參與社會治理,更好服務人民群眾。”麻江縣政協主席凱群莉堅定的說道。
錘煉委員履職能力,打造勇立潮頭的政協鐵軍。麻江縣政協把握新趨勢,不斷豐富和拓展協商民主的形式、載體和渠道,推動協商向基層延伸。目前,麻江縣政協在各村建立的委員工作室27個已步入正軌,并初見成效,收到相關調研報告11份,委員提案122件,社情民意20條,開展院壩協商7次,推動一批人飲水工程改造、村組公路維修、村級治理等項目有效落實。(歐清蘭、張安俊、劉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