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圍繞如何建立“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非物質文化,如何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促進當地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文化策略探討;用好文化魂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如何讓群眾在旅游業發展中得到實惠等議題進行交流。
與會專家建議,侗族大歌的保護工作應重視對歌隊集體的保護和鼓勵。因為侗族大歌是合唱藝術,不是獨唱藝術。每個歌隊都有歌師,每位歌師都離不開歌隊。他們榮辱與共,理當評選出一些優秀侗歌大歌隊進行表彰,進行鼓勵,以利于繼承團結和睦的優良傳統。避免每次比賽,臨時組織,臨時訓練,影響傳承,影響質量。侗族大歌賽最好以村寨、鄉鎮、縣、州、省層層選拔優秀歌隊參加,既比質量,也比數量。比數量不是在比賽場上比誰唱得多,而是看哪個歌隊會唱的歌多,先讓他們自報會唱歌名,然后由評委或聽眾抽查,鑒定。以利于更多群眾參與,形成人人參與挖掘,你追我趕的激勵機制。避免每次比賽,唱去唱來還是那幾首歌,使侗族大歌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廣泛的保護。
要用好文化魂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黔東南的文化魂寶和自然珍寶很多,但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如香禾糯,名氣很大,但缺乏具體扶持和指導措施,直至今日尚未形成有影響的獨特產業。建議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因地制宜,產銷結合,通過實驗種植和品質鑒定選出若干優良品種逐步推廣,重振“香禾糯”的品牌效應,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在農村經濟文化旅游業中應大力提倡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片一類”的整體布局。如黎平縣可以縣城為中心,再分“肇興片區”“洪州片區”“三龍片區”“尚重片區”“孟彥片區”“雙江片區”“巖洞片區”等等,使之百花齊放,各有特色。不搞大而全,繁而雜的所謂“重點景區”,避免出現游客集中擁擠,冷熱不均,一地熄火,影響全局的歷史教訓。使各地各族群眾共享旅游實惠,也能讓各地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廣泛、更深入、更有效地保護和利用。
黔東南州的從江縣、榕江縣和黎平縣侗鄉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流經這三縣境內的都柳江是我們黔東南融入珠江三角洲大灣區的黃金水道,我們要在行動上真正考慮好變非遺大州為旅游大州,變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的條件優勢,準備好五湖四海旅客前來侗鄉旅游所需要的旅游商品。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都要高度重視培養、發現或引進侗鄉旅游商品生產、銷售的行家里手。有了他們,通盤謀劃,找準每個旅游景點的資源優勢,搞出不同質化的人無我有的特色旅游商品,采取農戶加合作社等方式,整體推進生產和銷售,絕對保證商品質量,侗鄉旅游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才會結束當下不景氣的狀態,迎來后發趕超的態勢,真正為橋頭堡建設做開拓性的貢獻。
侗鄉文旅,有幾個重要環節必須注意,即:族區文化、資源利用、產業依托、交通支撐、人才使用。金山銀山,如何理解,不是破壞,而是利用。資本和人才,是關鍵的關鍵,我們都短缺,引進怕“殖民”,又沒法翻身,那只有靠項目投資開發產品,資金積累從金山銀山的資源利用上找出路,人才提升靠項目產品的熟練工到技工到工程師到研發專家,丟掉侗鄉出大官出大富豪才有希望大發展的寄生思維。所以,我們以往的項目設計引進投資的觀念要思變。在高科技高消費高便攜的網絡時代里,我們的智慧人才、研發人才、高管人才的培養使用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同時,侗鄉文旅產業,要讓鄉民受益,沒有他們的積極性,事情就搞不好。旅游,重在消費,若你沒能提供美景觀看,沒能提供給旅游消費者需要的特產和服務,誰還愿意到你這里來玩。
要高度認識傳統手工技藝的當代文化價值。手工藝是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的具有獨特生活氣息和藝術風格的工藝技藝,手工藝品就是生活中具有審美趣味的器具和用具。手工藝是世代相傳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征,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文化遺產的范疇。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10大類別中,有一大類別就是“傳統工藝技藝”,黔東南是我國民間工藝記憶保留最好的民族地區。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侗族花橋建造技藝、侗族鼓樓營造技藝、三穗竹編記憶、侗族服飾技藝、苗族蠟染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造工藝、皮紙制作技藝、苗族織錦技藝、楓香染制作技藝等不少的手工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技藝是否已經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還需要評估。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手工技藝不是一個個簡單的項目,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也就是說,名錄以外的手工技藝都是應該得到有效的傳承和保護的。
要持續提升肇興侗寨景區影響力,輻射周邊鄉村旅游,帶動經濟和產業發展。通過肇興侗寨龍頭景區的推廣宣傳,持續提升知名度和人氣,吸引全世界游客來到肇興侗寨感受侗族文化,再深挖周邊村寨特色,定制三日游、五日游、七日游等豐富的游覽路線,將周邊村寨串聯起來。要加大鄉村旅游建設,研發設計地方特色產品對外銷售。除了提升景區對外宣傳推廣力度外,還要加大力度開發研究地方特色商品,與旅游路線互相結合,產生更大經濟效應,帶動群眾收益。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短視頻的傳播渠道,快速形成獨有IP話題。參考臺江村BA、榕江村超等話題營銷方式,將侗族大歌包裝成IP活動,每年持續舉辦;同時邀約網絡達人通過探店方式形成矩陣營銷效應,與官方媒體如央視、人民日報、人民網、多彩貴州等媒體聯合發生,形成話題營銷,帶動客流,促進侗寨各產業經濟發展。(圖片:冉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