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考林市值已縮水6億美元 稱訴訟請求無依據
(騰訊財經制圖)
美國律師事務所Sarraf Gentile當地時間周一宣布,該公司已在美國紐約南部地區地方法院對麥考林提起了集體訴訟。這是麥考林此前一周內遭遇的第三起集體訴訟案。
針對這些訴訟,昨日上午,麥考林方面回應稱,訴訟請求是沒有依據的,所有的訴訟不會對麥考林的日常經營造成重大影響。這也是麥考林官方首次針對此事表態。
麥考林稱不影響經營
上周末,麥考林兩度遭遇投資者集體訴訟,指責其IPO中披露的信息有誤,與上市申請文件相悖,麥考林的毛利率已經受到了成本和費用上漲的負面影響,使得其業績不可能達到IPO時的預期。11月29日,麥考林披露第三季度財報之后,兩天之內股價大跌近六成。
在昨日對訴訟事件的回應中,麥考林方面表示,麥考林及其任何高級管理人員和董事均未被送達任何訴訟請求副本,公司準備針對該訴訟請求進行有力辯護。麥考林方面認為,訴訟請求是沒有依據的,所有的訴訟不會對麥考林的日常經營造成重大影響。
被指有重大虛假聲明
美國律師事務所Sarraf Gentile對麥考林的訴訟,是麥考林遭遇的第三起集體訴訟案。該律所代表所有在2010年10月麥考林首次公開招股時買入該公司普通股的投資者,起訴麥考林公司及該公司某些高管和董事,指控他們違背了美國《1993年證券法案》中的相關規定,在IPO發行中做出了重大虛假和誤導聲明。
訴訟指出,與麥考林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登記聲明相反的是,該公司的毛利潤一直受到成本和支出上漲的影響,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業績目標。當這一事實在該公司11月29日發布的三季報中被披露時,導致該股股價大跌,從而給投資人帶來了損失。
上周末,美國律所Kahn Swick & Foti和羅森律師事務所以類似理由,先后對麥考林集體訴訟。
麥考林市值縮水六成
麥考林10月26日在納斯達克上市,戴著“中國B2C第一股”的光環,市盈率達到150倍,上市首日收盤價達到17.26美元,比發行價上漲57.36%,總市值達到10億美元。
經過了“開門紅”后,麥考林股價開始持續震蕩下行,并于11月29日三季報公布當天股價暴跌39.9%,報收于8.15美元,跌破其11美元的發行價。
集體訴訟案爆發后,麥考林股價本周一再次下跌11.54%,收于6.9美元,總市值比最高時縮水六成,只剩4億美元。
■ 分析
“集體訴訟在美國很普遍”
金融法專家認為,此類案件多以和解形式結案
昨日,對于麥考林遭遇集體訴訟事件,北京大學法學院一位研究金融法的教授對記者表示,在美國此類針對上市公司的集體訴訟案件很常見,此類案件最終往往以和解形式結案。
該教授表示,由于成本高、取證難,在美國此類集體訴訟案件往往由律師事務所發起,一旦勝訴,該律所即可獲得賠償金的20%-30%作為傭金。在1995年以前,美國每年都有大量此類訴訟案,許多律所往往沒有真憑實據就發起訴訟,對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帶來極大困擾。為了防止這種“濫訴”,1995年美國對訴訟法進行了改革,抑制了那些缺乏法律根據的訴訟,規定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告才能起訴上市公司,并規定由法院來判決律所應得的傭金。該教授稱,目前三家律所都在起訴麥考林,并盡量爭取多數投資者的支持,就是為了爭這個“有代表性的原告”名額。
該教授告訴記者,集體訴訟中由于原告是代表全體投資者,賠償金額往往要達到上億美元,個別案件如果涉嫌詐騙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但90%的此類案件都會以和解形式結案,賠償金大約在幾百萬美元。由于美國法律法規的嚴謹復雜,他建議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應該聘請專門的美國律師,對于信息披露進行嚴格把關,同時嚴格遵守美國的市場規則。(沈瑋青)
“若在中國很少有人關注”
分析師認為,訴訟原因與美國資本市場特點相關
對于麥考林遭遇集體訴訟事件,i美股網站分析師認為,訴訟原因與美國資本市場的特點相關:一是門檻不高,上市容易;二是上市后不好混,上市公司處于一個多方位的監管體系包圍之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遭到質疑甚至獵殺,股價暴跌甚至面臨退市。而這個監管體系里面,證監會只負責監管信息披露。其他的監管,是由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投資機構、個人投資者、媒體等市場力量共同完成的,這是一個社會監管或者全民監管的體系。
在美國,上市叫做“go public”,意味著你要將公司的經營情況更好地公開化,接受公眾的監督,否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i美股網站分析師稱,若此次麥考林的事發生在中國,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是:極少有投資者關注,因為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投資的公司是做啥的;少數投資者關注,看了報表然后向法院起訴,但不予受理;若事情鬧大,輿論壓力下證監會罰麥考林多少萬元錢。
■ 案例
網易被訴案和解后賠償435萬美元
2001年10月,美國兩家律師事務所分別宣布,代表在2000年7月3日到2001年8月31日期間購買網易美國存托憑證(ADR)的購買人向網易提出了集體訴訟,并在美國紐約州南區法院立案。起訴對象包括網易公司及公司創始人丁磊等,公司首次發行股票的承銷商美林證券公司、德意志銀行證券公司、大通銀行證券公司、所羅門證券公司以及瑞銀華寶證券公司也全部被列入被告名單中。
兩家律師事務所指控,網易在上述期間向市場上發布了一系列誤導投資者的信息。起訴書稱,與網易掛牌上市有關的說明書及注冊文件在內容上存在錯誤和誤導信息,2000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當中就包含人為虛報的財務數據。另外,在網易成功上市之后,上述被告發布的該公司2000年季度報告以及全年財務報告中均有錯誤和誤導信息,因為這些信息都夸大了網易的實際經營表現。
網易首次IPO的價格為每存托憑證股15.5美元,停牌前的2001年8月31日,網易在納斯達克市場的收市價報每股0.64美元,從上市到停牌,網易股價的跌幅高達96%。
隨后,網易宣布其2000年全年的凈收入為370萬美元,而不是原來報出的790萬美元。這個財務數字整整高估了430萬美元,其中110萬美元的廣告無法確認,約合200萬美元的實物交易算作了銷售額。另外還有120萬美元的合同“缺乏實質性內容”。這樣一來,調查過后的真實收益比公布的收益大降53.2%。
該項訴訟最終達成和解,網易向投資者一次性支付了435萬美元的賠償金。
■ 延伸
中國概念股近期屢遭空頭獵殺
i美股網站分析師認為,如果指控無根據,股價有機會回升
在麥考林遭遇集體訴訟股價暴跌之時,有人懷疑事件背后有空頭運作,通過唱衰公司,做空股票牟利。對此,i美股網站分析師梁劍說,中國概念股近期屢遭空頭獵殺,很多公司被披露財務問題,股價往往會一瀉千里。
綠諾科技面臨停牌
梁劍介紹,9月16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旅程天下被指涉嫌造假,股價一度暴跌超過30%。此后,還有多元印刷因為原審計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質疑公司的財務數據而解聘德勤,股價暴跌近50%。
梁劍說,有一家香港背景的機構,專注于從基本面研究中國概念股,如發現造假,先做空,再公開披露,旨在獲取30%以上的收益。被該機構獵殺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概念股綠諾科技。這家總部位于大連,主要從事廢水處理、煙氣脫硫脫硝的環保企業,在11月11日,被該機構公開質疑財務數據作假、客戶關系不真實,并將其評級為“強力賣出”。綠諾股價一路從16美元暴跌至6美元左右,并且突遭停牌,面臨退市危機。
綠諾之前,還有東方紙業、中國綠色農業、博潤、中國教育集團等先后遭到質疑并且暴跌。北京時間12月3日凌晨,又一家中國公司泛華保險被質疑造假。
梁劍認為,空頭機構能夠從中獲利,首先得益于美國資本市場的規則設計,所有人都可以開展調查,并且輕易地做空。市場對于造假者的懲罰非常殘酷,故意造假者甚至會直接被退市。市場對造假者的懲罰,恰好是這些打假者的收益。這些機構在發布造假質疑時,都會清晰說明自己持有該股票的空頭,以符合信息披露的要求。中國公司在這方面一旦有污點,就很容易進入獵殺者的視野。
若被錯殺仍可挽救
如果被做空機構錯殺怎么辦?梁劍說,如果指控毫無根據,或者做空機構本身可信度差,市場不一定朝他們可獲利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面對質疑,可以通過信息公開、第三方調查等進行回應,從而挽回市場的信心。例如東方紙業被指財務造假后,就聯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進行了獨立調查,調查結果未能支持造假的結論,股價也從4.04美元的低點回漲到7美元左右。(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