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熱議未見減弱 銀行欠公眾一個“明白賬”
據新華網 如病纏身,銀行業收費從未淡出爭議熱點。一個個新項目收費的詬病,一波波新一輪的“聲討”。次次遭質疑,每每有回復,回回難平息。究其根源,還是銀行業欠消費者一本“明白賬”。
事實上,監管層已經意識到了銀行業的收費亂象以及由此產生的公眾情緒,也在努力規范引導。銀監會等三部門于今年3月下發文件免除了11類34項服務收費。奈何波瀾橫生,密碼掛失費、ATM跨行取款手續費等再次把銀行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如此的輿論壓力,究竟能否推動銀行業收費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一次次的現實已讓很多人對此存疑。可以肯定的是,僅靠當前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調解式“治療”方法,徹底解決銀行業亂收費仍將遙遙無期。
在表面的一個個收費項目背后,銀行業協會已經明確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服務收費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信息不透明、告知不充分,給消費者知情權不夠,尊重和引導消費者選擇不夠。事實上,這也正是同樣針對銀行個人服務收費,國外銀行客戶往往心知肚明、波瀾不驚,而國內卻風生水起的重要區別。
上帝也好,客戶也罷;從汲取教訓的角度也好,和氣生財的準則也罷,銀行業都應該對于收費項目給消費者一本“明白賬”。這本賬里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個人業務免費項目具體有哪些?收費項目具體有哪些?收費成本是多少?收費合理性由哪個機構裁定通過?
重要的是,規范銀行業收費并不是要束縛住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步伐,而是要改造金融大環境,提升銀行業整體形象,督促其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當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銀行個人業務明碼標價,當價格透明、合理成為銀行業收費的普遍準則,那么,消費者自會理性平和了。(記者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