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 建設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
黔東南州發改委 龍增琪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東中西結合更加緊密,東部產業逐步向西轉移,環珠經濟圈創建與合作,廈蓉高速公路貴廣段和貴廣快速鐵路建設開工在即,為貴州帶來了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基此,貴州省從全省大局著眼,規劃在“兩高”快速通道線上的黔東南從江縣、黎平縣一帶,布置建設一個全省性的工業基地或工業功能區,以此來對接未來珠三角乃至長三角地區產業的大轉移,并形成一個50萬人的次中心工業城市。這是省委、省政府領導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策劃的大手筆,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戰略意義。
一、貴州面臨的發展機遇
(一)東中西部聯合合作為貴州發展帶來機遇
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長期以來,國家在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政策上大力扶持中西部進行大規模的生態、農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鼓勵沿海東部與中西部的合作,支持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國家組織全國經濟發達城市對口支援中西部經濟社會建設,促成東部與西部地區之間一對一的“結對”幫扶。東中部地區在產業的轉移、產業發展、招商引資、規劃建設、人才培訓等方面與西部地進行了多層次交流與合作。東部地區利用自己掌握項目信息多的優勢,將適合中西部發展的項目已逐步引向中西部地。東部地區還為西部地區提供各類人才培訓與培養服務,組織管理人員的雙向交流,并提供招商引資的經驗、政策法規、管理機制、改革創新舉措等供中西部地區借鑒。東中西合作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合理有效配置資源要素的必然規律,順應了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必將對貴州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二)東部的產業轉移為貴州發展帶來機遇
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基礎和區位條件優越,發展步伐較快,目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趨減弱,土地和人力資源顯得十分緊張,能源、勞動力要素和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運行成本增加,相對利潤下降和外向轉移。西部欠發達地區則恰恰具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土地、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力和能源成本低等優勢。因此,東中西部經濟的互補發展、合作在資金、技術、資源、土地、人力等方面存在著共贏的巨大空間。東部地區的技術、資金比較充裕,而中西部技術、資金相對匱乏。東西差異性和互補性十分明顯。現在,東部原有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紛紛向西部轉移。東部的產業轉移對西部地區來說,無疑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環珠經濟圈的建立為貴州的發展帶來機遇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近年來自下而上形成的區域合作,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一定區域范圍內合作發展的有效形式。基于與珠江流域相連、與大珠三角相臨、經貿關系密切等三方面因素,經中央批準建立的環珠經濟圈,是中國第一個東中西聯合合作的區域合作組織。泛珠三角區域的范圍包括西南和華南大部省份。西南、華南山水相連,人文相通,資源互補,很有條件形成雙贏或多贏的結合體。泛珠三角區域具體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象簡稱“9+2”。內地九省(區)的區域面積為全國的1/5,人口的1/3,經濟總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泛珠三角區域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具有獨特資源優勢和民族生態文化優勢的貴州既可以承接“長三角”經濟圈的輻射,更是接受“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捷徑和主戰場。以加強交通能源合作為重點,改善區域互動合作的基礎設施已經取得突破。西南與廣州的快速通道—廈蓉高速公路貴廣段和貴廣快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推進區域電源與電網聯網建設、聯合供電的“西電東送”工程基本完成。泛珠經濟圈的確立與發展,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為進一步擴大貴州融入“珠三角”經濟圈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優勢及其意義
(四)貴州與華南、珠三角的時空間距縮短的優勢
地處西南偏東的貴州,是西南地區連接華南、華東的重要通道。但目前貴陽至泛珠中心—廣州沒有直接鐵路、公珞相連,需南經黔桂線或北經湘黔線周轉,猶如幾何棱形繞邊行,不走對角直線,運輸距離約1400公里,運行時間近20小時。現在設計的廈蓉高速公路貴廣段和貴廣快速鐵路,直走對角捷徑,從貴陽到廣州全程都只有800多公里,坐汽車需要8小時,而坐火車只需要3、4個小時。省長林樹森說得好:“這兩條快速通道建成后,貴州不僅與廣州連在了一起,而是與整個珠三角地區連在了一起,包括深圳、香港、澳門,也包括東莞、佛山等發達城市,整個珠三角的經濟實力和幅射帶動能力比長三角要強得多。建設這兩條快速通道,不僅對加快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是優化和完善西部路網布局的需要,是構筑西南華南便捷大能力運輸新通道。”省委省政府經過努力并經中央批準,將原來的建設時間從2014——2017提早到2007年開工。兩條快速通道基本交叉平行橫貫黔東南廣大南部地區,自上而下途經丹寨、榕江、從江、黎平四縣。貴廣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的貫通,黔東南作為廣州、港澳和桂林進入貴州、西南乃至西北的首當門戶,“邊緣化”變成了前沿化和郊區化。憑借這兩條快速通道,承接東中部工業大轉移基地建設,黔東南是必然的首選地。
(五)布局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優勢條件
根根林樹森省長等領導意見,貴州規劃布局建設的黔東南工業基地選點于湘黔桂三省區交匯的黔東南州從江、黎平兩縣一帶。貴廣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都在這里設有重要站點匝道,作為貴州省通往兩廣的南大門,使黔東南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一對接口岸。區位優勢不言而諭。這里位置適中而不畸形,是在凱里、銅仁、懷化、桂林、柳州、河池、都勻等周邊城市的中心區域。而處在這些城市包圍之中的這片廣大地區,卻沒有一個城市及其城市功能的幅射帶動,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就貴州甚至黔東南而言,這一大片區域也因缺乏城市支撐和沒有工業規模而成為貴州最貧困地方。然而,這里卻是湘黔桂的“金三角”。這里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四位一體”,在泛珠經濟圈旅游合作中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62%。這里自然風光綺麗多姿,人文景觀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形成了貴州省東線旅游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這里有黎平支線飛機場,有紅軍“黎平會議”會址,有中國四大最美鄉村之一的肇興侗寨鼓樓風雨橋,有世界生態博物館堂安,有和聲完美、腔調優雅的侗族大歌。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確定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旅游首選地之一和十大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無任從區位優勢、地域結構,還是從資源環境看,這里都是優先布局城市建設和工業基地建設的理想“良港”,是東中部產業轉移的第一對接口岸。其優勢潛力巨大,其加快發展的戰略意義重大。
(六)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重要意義
首先是優化城市與工業布局。如上所述,地處貴州的廣大東南部,加上毗鄰的湘西南和桂東北,方園直徑達500-600多公里的若大地區,確實是城市和工業的“盲區”,是城市和工業的“真空地帶”。建設從江、黎平一帶工業基地,有利于彌補這個地區的城市與工業空白,有利于優化、完善合理的全國和貴州城市與工業布局。就黔東南州州內而言,建設從江、黎平一帶工業基地,也是構架與已經初步建立的西部凱里經濟開發區、東北部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形成“三足鼎立”良好平臺的需要。其次是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優勢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從江和黎平處于中國侗鄉腹地,是黔湘桂侗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區。這個地區加上周邊榕江、劍河、錦屏等各縣,經濟落后,總量小,結構不合理,農村貧困面大,農民增收緩慢,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欠發達、資源欠開發地區。建設從江、黎平一帶工業基地,對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加快該地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建設從江、黎平一帶工業基地,有利于充分發揮黔東南良好的森林資源、水能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勢,吸納貴州較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三、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目標和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七)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目標
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最佳選址方案是從江與黎平交接的洛香鎮與貫洞鎮一帶,屬低丘山地,占用好土良田少,土地資源豐,交通條件好。廈蓉高速公路貴廣段在這里設有匝道,貴廣快速鐵路距此不遠也設有重要站點。基地定位是:依托珠三角,面向東南亞,服務黔東南,輻射貴州省,努力建設成為貴州對外開放門戶,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市,在帶動黔東南發展、推進貴州經濟跨越發展發揮示范作用。
基地首輪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規劃總體布局分為產業園區、綜合功能服務區兩大板塊。規劃人口總規模到2020年為20萬人以上,遠期(2030年)為50萬人。考慮到產業轉移基地地處內陸,工業發展相對落后,一段時間內的產業發展方向仍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密集型為輔,工業產品附加值仍相對較低。規劃2020年可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元,創造貴州藉10萬人就業崗位。
(八)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原則
堅持節能降耗減排,發展綠色經濟的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倡清潔生產,降低環境代價,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延長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貫徹“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方針,以精深加工產業為增長點,推進資源型產業和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積極鼓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型企業,走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堅持特色優勢,發展地方品牌的原則。以資源型產業為基礎,發展新型工業、特色優勢產業,促進產業集群及企業群體的形成與發展,培育一批發展前景較好、比較優勢突出、產業帶動作用大、技術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特、專、精、強”的優勢企業、優勢產品。
堅持民族特色化,人居環境優美的原則。以人為本,強化生態宜居環境建設。加強城市景觀設計,注意城市文化塑造與展示,突出民族建筑,把苗侗民族建筑藝術融入到城市建筑風貌景觀中來,努力建成優秀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
(九)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基地要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重點發展承接東中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做強貴州和黔東南的林產品、制藥、綠色食品、旅游等產業。一是承接輕型材料、高密度板材、高檔次辦公用品、高檔家具、玻璃制品、鋁制品等新型材料加工業。二是承接電子、電器、小五金等制造業。三是承接服裝、鞋帽、皮革制品、民族旅游工藝品等輕工業。四是承接水果、蔬菜、牛羊肉制品加工貯運業。五是承接醫藥、保健用品制造業。六是建設東部沿海工業品交易中心、地方名特產品交易中心、旅游產品、中藥材產品交易中心。 通過10年或20年的時間(2010-2020年),把工業基地建設成為一個具有高標準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發展、民族特色鮮明、生態環境良好,集旅游休閑度假和沿海地區農副產品供給的新興次中心工業城市。
風順好揚帆。省委省政府領導開拓創新的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運籌策劃,是建設貴州黔東南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基地的巨大推動力。貴州和黔東南人民完全有信心,經過未來5-10年的奮斗,一個嶄新的工業城市一定在貴州東南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