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苗族流傳幾百年歷史 “偷親”婚俗(圖)
偷親隊伍進寨了 李雪攝
嫁郎心切,偷投包袱 李雪攝
媳婦喲,別急!父母還不知道你逃 李雪攝
咱們走吧,幸福就在眼前 李雪攝
分吃男方帶來的食物 李雪攝
男方家前來迎接新媳婦 李雪攝
在苗族流傳著一種“偷親”的婚俗。當青年男女雙方經過多次“坐妹”(談情說愛)、對歌,相互了解之后,便互送禮品定情,準備成婚。假若女方父母反對這門親事,他們就采取“偷親”的辦法。 “偷親”的那天,女方先把日常用的東西準備好藏起來,然后在家待男方的到來。夜色降臨,男方和較好的朋友如往常一樣到女方家“坐妹”。深夜,男方告辭,女方裝著依依難舍的樣子送哥出門,就到藏東西的地方取出東西一同到男家去了。次日,女方父母才知道女兒被男方“偷走”了。第三天,新郎委派一位年高望重的老大爺帶著三樣禮物──雞、鴨、蛋,去女方家向其父母報情,賠禮道歉。如女方父母收下禮物,說明他們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再商量舉行婚禮的事;若拒絕,婚禮也就不再舉行,到政府登記就行了。這種“偷親”的婚俗,在苗族人民中流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是苗族青年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一種方式,一直沿襲至今。2011年3月31日,筆者用鏡頭向你介紹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鄉掌坳村的苗族同胞如何“偷親”。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