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丹寨 傳統手工苗繡之殤(組圖)
過去的民族手工發展中就常有將民間高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聚集起來“保護”的做法,從出精品的角度說,這無可厚非,比如我在錦驛看到的一件珍貴的劈線繡作品,這種繡法的精妙之處在于刺繡者可以將原本已細到毫發的絲線再劈開到十份左右,再進行刺繡,而余英介紹說,由于上了年紀,眼與手都在退化,這位民間大師已經無法完成這樣精細程度的作品了。不過,即便在有手工傳統的村寨,這樣的民間手工大師也只是鳳毛麟角,如果只是從技藝的角度去考慮,或許我們還是無法認識到手工的價值,保護便無從談起。早有專家指出,博物館式的、抽離了本土文化土壤的非遺保護,無異于扼殺。
如何在保持手工特色的基礎上增加生產規模,如何在保護手工技藝的同時保護它們生長傳承的環境,這是每個手工產業發展者不斷思考與面對的問題。讓繡工回村、在家生產,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我們發現村里無論對手工生產認識如何,一概都表示支持。村官的業績就是能去討來多少資金,既然手工生產能增加家庭收入,還能讓村寨人口不外流,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有些村寨更拿出了切實的舉措,比如王家村就頒布指令,男人不支持妻子從事刺繡,就自動失去領取貧困補貼等各項福利。
最佳的解決城鄉矛盾的方式,就是讓城市是城市,鄉村是鄉村。不過,在世界巨變的今日,讓農民留在鄉村里,總要給他們充分的理由。幾年實踐,在民族區域發展手工,是個很好的鄉村發展方式,而那些保留了手工與其他文化傳統的村寨,又成為上佳的旅游地。王家村就是如此,這里即是刺繡專業村,也是人文旅游的定點村,之后,羊先、送壟都可能成為這樣的村寨。
王家村的繡工,眼神和善、面龐飽滿,既有民族歷史的風范,也能顯現與這個世界分享的富足,她們也許可以演繹傳統與現代的一種自然和貼切的結合。
挑花繡
苗繡技法中最常見的就是挑花,是最為經典的繡法。依照布的經緯紗線下針,針法有平挑和十字挑等。挑花紋樣多數是幾何圖形,也有動物圖案,多見于長巾、頭帕、帳幔、圍裙等。黃平地區反挑正看,是挑花技法的完美詮釋。
平繡
在苗族地區,平繡的普及程度僅次于挑花。臺江一帶是先把紋樣描在繡花布上,再刺繡。雷山、舟溪一帶則是先把剪好的紙花貼在繡花布上,這樣色彩比較艷麗,而絲線是自制自染的。在侗族地區,描繪和剪紙兼而有之。值得一提的是紙花,它是從苗繡中獨立出來的一門藝術,某種意義上,苗族剪紙是苗族服飾文化的主要載體。
破線繡
破線繡流行于施洞、施秉地區,也大量運用了苗族剪紙的造型。先將每根絲線破成更細的幾根,多的達13根(不過現在很少有人能破13根了),然后用上年秋天采摘的嫩皂角上漿,使絲線不起毛,不易拉斷,然后開始刺繡。這樣做出來的衣服非常華麗 ,苗族女人身著此裝,特別是一年一度的苗族姐妹節上,蔚為壯觀。
編帶繡
也叫辮繡,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如今僅貴州的苗族和侗族尚在傳承。先以彩色絲線編成小辮條,絲線最少5根,多則20根。辮條辮好后,將辮條照著紙花的紋樣平鋪在紙花上,一圈一圈地由外向里,用一根同色絲線釘緊。這種技法非常細致,費時費工,制作一對衣袖花需要3個月的時間。
馬尾繡
馬尾繡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繡法是先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后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其他繡法填充。
堆綾繡
這是一種拼貼和刺繡相結合的工藝。先用漿了皂角水的彩色綾子剪成邊長5毫米大小的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下兩角內折成帶尾的小三角形,然后按花樣把這些三角形有序地、一層壓一層堆砌成各種鳥蟲魚圖案。堆花所需綾子主要以藍色和綠色為主,主要用作衣袖和背帶。這種技法凱里翁項和臺江革一的苗族婦女掌握得最好,侗族地區也有一部分。
盤筋繡
盤筋繡是先把彩線繞在一根麻線上做成彩色軸線,繞軸絲線環環緊靠,力度松緊適度,制成的軸線具有彈性,易于盤繞。然后用軸線在繡布上盤繞成所需的紋樣花飾,同色軸線細如發絲,繡出的紋樣流暢細膩,不過現在已不多見。水族的馬尾背帶,軸線用的是馬尾,這是一種很獨特的繡法。
打籽繡
打籽繡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繡種,源于漢代,如今黔東南只有革一地區的苗族婦女還會繡。這種繡法如同縫衣服收尾時打的死疙瘩。先將紙花貼在底布上,然后用針從底布背面刺上來后,在針腳下繞圈打結,再沿底布刺回去,針針相依,繡好后的繡品呈現許多小圓點,花紋就是由這樣無數的小圓點組成,圓點大小取決于繞圈的圈數和絲線的粗細,繡品的質量以圓點圓滑為標準,能夠做得好的繡工屈指可數。
貼花繡
顧名思義就是把所繡的花紋圖案貼在底布上。先把彩色緞子或棉布剪成的紋樣如青蛙、蝴蝶、牡丹、飛鳥等,將邊緣滾好,然后貼在底布上釘牢。貼花多與其它繡法一起運用,最常見的是平繡。素色貼花多用在裙邊、領口、袖邊、褲邊、鞋口等部位,幾何紋、如意紋、云紋等形狀,設計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