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黎平縣尚重鎮務弄小學教師楊光珍
□貴州民族報 楊光明
一個多月前,一位44歲的山村小學水族教師,永遠倒在了貴州邊遠的侗族山鄉。如今,花圈依舊堆滿墳塋,紙錢仍在飄拂,泥土依舊新鮮,而無數個當地百姓,在為一個普通教師祈福;他們一次次被感動,一回回熱淚盈眶。他,就是楊光珍。

生前的楊光珍
這一刻,竟成永訣
人生是可以設計的,比如選擇去升官,去發財,但不可以設計的是如何拉開和拉上自己的人生大幕。出生于1964年1月的楊光珍 ,從1984年到務弄小學當老師開始,他的人生就定格在小小的三尺講臺上了,而這一定格,時間便飛逝了24年;2008年4月17日,正在學校辦公室整理“兩基”資料的楊光珍整理完最后一頁資料,便猝然倒下,像士兵戰死在沙場,他倒在鐘愛一生的教育工作中,完成了一次讓無數人感動的偉大“謝幕”。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楊光珍的猝然離去,讓他的家人、他的學生、他的同事、他的鄉鄰至今遺憾。他的妻子王柳英每當講到此處便泣不成聲,她說;他要是在家病個十天半月死,讓我服伺他幾天,我心里也好些,可他竟沒留下一句話……。是的,他沒留下一句話,但是,他用24年書寫的人生,將留給世人太多的、很久的懷念。

捧著老師的遺照,學生們們心情無比沉重
他把愛留在了侗族山鄉
愛生如子,愛校如家,這句平常我們說了無數次聽了無數次的話,在楊光珍留下的帳本和本子上無聲地被詮釋了。
楊光珍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他的一疊帳本和幾張欠條。帳本上除了記錄學校貧困學生的基本情況外,就是他前些年為學生墊付的學費、書本費,有的用紅筆劃去了,那是已經還了的;更多的是沒有劃去的。那幾張發黃的欠條是學生家長的借據,數額最小的35元,最大的200多元,總計2000多元,。這些“私帳”,楊光珍從沒對家人說起過。這些錢,當然是都花給了他的學生。 “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認識楊光珍的人都知道他有這樣一句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楊光珍的家中,記者看到,他的獲獎證書有40多本(張),在一個本子上他記著班上許多貧困學生的名字,也許,楊光珍心中下一次要幫助的對象就是他們?伤吡,永遠地走了,但他把愛永遠留在了侗族山鄉。
務弄村旁邊有一條小河,是學生們上學的必經之地。每當刮風下雨的時候,楊光珍總是牽著孩子們的小手走出校門,再把孩子一個一個背過小河。年齡太小的孩子,他干脆接到自己家里,吃飯,輔導作業!懊看伪澄覀兊臅r候,楊老師累的衣服都濕透了。我們全班23個同學都去過他家,有一半的同學在他家吃過飯!
四年級的小女孩楊丹很想楊老師,楊老師對他們來說,是老師,也是親人。很想楊老師的還有文國義,那一次他患了急性腸炎,疼痛難忍,楊老師不顧自己年紀大,背他到鎮醫院治療,又為他送水、送藥,待到他病情穩定后才離開。事后文國義的家人非常感動,連聲說:“楊老師對孩子比我們做父母的還要關心,孩子交給這樣的老師,我們很放心!”
還有劉先麗,她的家境原本就十分貧困,一年級就面臨輟學。得知這一情況后,楊老師立即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她繳了學費,并耐心地開導她,細致地關愛她,使她安心學習、生活。現在黎平縣華天賓館工作的楊通菊、唐平江,在縣城跑出租車的黃萬海等等,許多同學是在楊老師的資助下順利完成小學學業。
從教24年來,楊光珍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教學方法。多年來,楊光珍所帶班級學生的成績在縣鄉綜合評比中均位居前列。多次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評為先進教師、先進班主任等。

楊光珍生前在掃盲班上課
他是一個大好人
尚重鎮務弄村五組村民楊朝品得知楊光珍去逝的消息后,無論如何都無法相信!岸嗝春玫囊粋老師啊!”楊朝品不停地重復著這句話。
楊金煥,務弄村六組村民。他與楊光珍不是兄弟,卻勝似兄弟。
在村里,哪家有困難,誰家有了糾紛,樂于助人的楊光珍都會主動幫助、調解。說起楊光珍, 楊金煥感嘆地說,他是一個大好人,在鄉親心目中留下了一個高大的身影,“他的奉獻精神,許多人一生也學不完”。
務弄小學校長陸道坤哽咽著說:“他是太累了才倒下的……”
陸道坤說,因為學校班級多教師少,加上今年是“兩基”攻堅之年,作為務弄小學的“兩基”資料員,楊光珍除了完成“兩基”資料員的工作任務以外,還擔任四年級的班主任,周課時22節。時間緊,任務重,他沒有星期天,沒有休息日,風里來,雨里去,走遍了務弄村的15個村民組,400多戶人家。
現在黎平縣“兩基”辦工作的吳世春是楊光珍師范時的同學,一起在一所學校教過書,說起楊光珍,他欽佩不已。他說楊光珍工作中從來都是勇挑重擔,學校讓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得失計較過。農村小學地處偏遠,條件差,許多年輕老師來了,干幾年又走了。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他能做的就是積極、熱情幫助關心年輕教師,不僅是在工作上幫助,也在生活上關心。有的教師家里忙,他就主動幫別人值日、帶課,從不計較個人報酬。他言傳身教,幫助年輕教師“一年站穩講臺,兩年站好講臺。”
“學校的事永遠比家里的事重要!睏罟庹70多歲的母親王滿琴這樣說起兒子,以前是帶著埋怨,現在是帶著理解。那年秋天,楊光珍和母親一起在曬谷場上忙著,忽然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楊光珍立即扔掉手里的工具,邊說要到學校去看看邊轉身就跑。他惦記著教室的門窗是不是關好了。等他從學;貋恚吹奖淮笥炅軡褚坏氐牡咀雍途趩实哪赣H,他說:家里損失點糧食事小,學校門窗玻璃要是損壞了,幾百個孩子就要遭殃了。
楊光珍的家離學校很近,只有300多米,他每天早晨7點多鐘就來到學校,晚上又常常是最后一個離開學校。對學校和教師這個職業,他的摯愛,恐怕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了。24年的教師生涯,讓他早就把學校當做自己的家了。
愛崗敬業,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這些閃光的口號, 楊光珍用24年默默的工作,一行一行書寫著。至今,務弄村小學教師辦公室的值日黑板上,仍然寫著楊光珍的名字。他的辦公桌也仍然保留著原來的樣子。老師們都說,楊老師那么愛學校,他一定不愿意離開這里,我們不愿意擦去他的名字。他的同事們以這種方式,留著楊光珍。

楊光珍一生奉獻的學校
淚別,長留芬芳在人間
尚重鎮教育輔導站工會主席姜華說,“楊老師的奉獻精神,許多人一生也學不完。” 盡管都不愿意回憶那讓人悲傷的一幕,但楊光珍倒在辦公桌前的那一瞬間,已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成了揮不掉的記憶。2008年4月17日上午10時40分,離第三節課下課還有5分鐘,正在辦公室整理“兩基”資料的楊光珍整理完最后一頁資料,突然滑下桌去,當時的情形,正好被一名女老師看到。他馬上告訴了校長,校長立即通知鎮醫院,隨即醫生們、老師們趕過來了,搶救著,呼喊著,可楊光珍卻再也沒有醒來。
楊光珍在廣州中醫學院讀大學的兒子楊烊聽到父親去逝的消息后立即請假回家,他跪倒在父親的靈堂前一遍又一遍地喊著“爸爸、爸爸”,可是,“爸爸再也沒有答應過我一聲了!”作為兒子,楊烊說,父親生前總是以工作為主,一天到晚都在學校忙著,他對此非常想不通,也不止一次地埋怨過父親。父親的去世讓他明白了許多,“像爸爸那樣做人。”楊烊在電話里是這樣懷念自己的爸爸。
4月21日,楊光珍出殯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鄉領導來了,同事來了,學生來了,還有許許多多的鄉親來了。這些不約而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這里,共同向一位平凡的農村小學老師送上最后一程。
記者手記
楊光珍活著的時候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都沒有離開那小小的講臺。他用他24年人生足跡和獨特的“謝幕”,告訴人們有時平凡也很偉大。也許,在中國的農村,這樣平凡的教師還有無數;也許,以一顆純粹的心純粹地生活過,也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