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關于加快搶救和保護歷史文物
孫應鏊,字山莆,號淮海,明末中央名臣大儒,貴州開省以來最有影響的易學專家、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詩人,也是貴州第一個給皇帝上課的人,官至禮部侍郎。他逝世后,于1600年,由貴州巡撫郭子章,都御宋興祖、李時華疏請神宗皇帝下昭賜謚,1602年神宗皇帝下詔賜謚為--文恭,并于同年建爐山孫文恭祠。近年多方面的努力,先生的許多作品逐漸得以面世,但是先生的遺跡--爐山孫文恭祠堂,由于歷史的變遷的原因,特別是文化的革命的破壞,加上人們的保護意識淡漠,年久失修,現在不僅破敗不堪、殘埂斷壁,而且已經成了周圍居民的菜地和垃圾場了。
保護歷史文物,是我們子孫后代不可推卸的責任,爐山孫文恭祠 堂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對象,所以保護爐山孫文恭祠堂,不僅是爐山人,也是所有凱里人、貴州人的責任。為了紀念先生,讓后人記住先生,不讓子孫后代罵我們,特建議政府重視并盡快重新修建爐山孫文恭祠堂。
建議采取的措施如下:
1、資金來源:市政府出一點,找私人贊助出一點 再向省里申請一點,多渠道籌集。
2、政府指定人專門負責,并重新籌劃和跑資金。
3、為了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當地政府還要加強宣傳保教育的力度。
民進凱里市總支委員會
二〇一〇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