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云貴爭搶陳圓圓墓 吳家后人揭墓碑秘密
無奈現實 墓已被盜一空
對自己的身世,馬家寨的吳姓人采取秘傳的方式,每次確定1~2個傳人,代代相傳,沒有任何其他人知曉。辛亥革命后,這個規矩也沒有解禁。“陳圓圓的墓碑”此前也一直被埋在地里。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吳氏家族才逐步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身世。有關部門將碑挖出后豎在了“陳圓圓墓”前,“可是這卻招來了盜墓賊。上世紀80年代末,陳圓圓的墓被盜一空,僅剩下一具女性骨架和36顆排列均勻的牙齒。”
四點依據
尋訪到“陳圓圓墓”之后,仍然眾說紛紜。但專家經過研考堅持覺得馬家寨之說充分。專家的解釋是:
第一,吳氏后人對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馬家寨后裔在解放前就稱自己是吳三桂的后代。而在解放前,社會上乃至民國時期的教科書都講吳三桂是賣國賊。處于受人鄙視的社會壓力下,有人竟敢公開說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于一種親情;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子孫,又何必去背黑鍋?而且今巖下楊氏原來是追查吳三桂后裔的,只是未能查明上報朝廷,至今吳、楊兩姓還有仇恨,互不往來。
第三,據吳家后人講,陳圓圓和吳啟華是吳三桂的愛將馬寶秘密從衡陽護送到馬家寨一帶。為感謝和紀念馬寶,才取名馬家寨,讓子孫后代永不忘記。馬寶墓的對聯“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吾翁”便說明了問題。這里講的來源說法,與一些史載陳圓圓的晚年軼事不合,但與印鸞章編著的《清鑒》十分吻合。馬家寨地處偏僻,其后裔未必能見到此種書籍,真實性很強。
第四,吳氏秘傳講的一些事與當地民俗有異。秘傳稱家史為“御字簿”,而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宗譜”、“堂記”等,大不相同。還秘傳有“皇傘”,交給吳××家世代保管,后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見者不少。又金杯銀筷被吳××家拿到野牛山親朋家收藏而失,被偷賣了。兩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刀把有繡球,1958年當廢鐵賣了,知此事的人不少。而且馬家寨吳氏男人個子高大,同吳三桂身體魁梧類似。有人說是基因所致。(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