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字輩符號
康熙字典1346頁
字輩符號。吳氏字輩“應世大朝廷,仕宗勛名,永能興國”,而馬家寨吳氏字輩為“應啟世大朝廷,仕宗勛名,永能興國”,多了一個“啟”字輩,這是怎么回事呢?吳三桂孫子有吳世霖、吳世璠、吳世龍、吳世杰等,而馬家寨有“吳仕龍、吳仕杰”的墓碑,此吳仕龍、吳仕杰是否就是吳世龍、吳世杰呢?有二世祖吳啟華墓碑,如果吳啟華是二世祖,就應該是吳應麒,那么吳啟華是否就是吳應麒呢?
第四、馬寶墓聯字符。馬家寨吳家人稱為馬寶墓的有墓聯“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吾翁”,全寨人姓吳,墓地也是吳氏先人(配偶)的墳墓,而唯獨只有一冢被指是馬姓墓地,這是否與馬家寨的名稱有關呢?“人祖即己祖”、“若翁如吾翁”的說法有違常理,真是奇哉怪也!其中隱含著什么秘密呢?
這些以墓碑文或墓聯形式存在的文字符號和文字符號組合,要么違背常理,要么存在太多的巧合和疑問,很顯然是立碑人有意為之,自覺進行了某種方式的編碼,用以承載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信息。只有對其進行解碼,才能了解個中奧妙,才能知道其中的隱秘含義。
解 碼
符號是密碼形式之一,設計符號及其組合是一種編碼過程,通過解碼才能知曉其真實的含義。
在現代符號學中,符號是一種關系,一種二元或三元關系。符號由符形(能指)、符號對象(表征)、符釋(所指)組成。符號學家往往將“符號”等同于“能指”。
歷史上關于吳應熊的記載,最為清晰詳盡。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下嫁吳三桂兒子吳應熊,封他為“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銜,長留在北京,作為人質,挾制吳三桂。反清前夕,吳三桂曾派密使到京,準備接回兒子。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并把康熙將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吳三桂,還讓使者將長子吳世璠秘帶出京。故而吳應熊和次子吳世霖被康熙誅殺。吳三桂的另一兒子吳應麒,雖是知名人物,史書中卻鮮有記載。吳三桂在世時,吳應麒率馬寶等將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吳三桂死后,吳應麒隨繼位的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氐嚼ッ髦,《東華錄》、《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沒有關于吳應麒的記錄,而吳氏家族中有頭有臉的人物的結局,一一都有記錄交代。這就有了疑問,為何唯吳應麒就此消失蹤跡了呢?
馬家寨吳氏字輩“應啟世大朝廷,仕宗勛名,永能興國,繼可裕坤”,吳啟華是二世祖,說明是吳三桂的兒子。馬家寨吳氏家史秘傳人吳永松明確地說,吳啟華就是吳應麒。吳三桂有長子吳應熊,次子吳應麒。吳永松、吳永鵬對此解釋說,吳氏家族自知大勢已去,唯恐兵敗后遭受滅門之災,為保吳氏一脈香火, 吳應麒改換名字,吳應麒的“麒”和“啟”同音,吳應麒字“昌華”,因而用“啟華”代替“應麒”。吳應麒化名吳啟華帶上幼子和陳圓圓一起,潛身于比云南更為偏僻閉塞的龍鰲里。吳應麒在歷史上消失時,正是他化名吳啟華入思州龍鰲里隱居的這段時間。這就是為什么吳三桂的兒子在馬家寨不是“應”字輩而是“啟”字輩的原因,實際上“啟”字輩就是“應”字輩,同為一個字輩(照此推算,吳永松和吳永鵬應該是第十世,以往講的十一世或許有誤)。吳三桂的孫子是“世”字輩,吳啟華(吳應麒)的兒子是吳仕杰、吳仕龍,為何不是吳世杰、吳世龍?很明顯,既然是隱居,吳氏族人為避人耳目故意用同音字代替輩分字,此類情形古往今來比比皆是,因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吳永鵬對吳氏字輩的解釋:字輩共有十八個字(即“應啓世大朝廷,仕宗勛名,永能興國,繼可裕坤”),其意是十八好漢轉杰,希望后人滿十八輩就又能坐天下,雄心勃勃的號召后裔要樹雄心立壯志,要大膽積極的去完成前人沒有完成的事業;把十八個字聯起來,就是啟迪子孫應該大膽為官于朝廷,為了世代宗族的利益,而要建立功勛,振作聲名,才永遠能夠興旺發達國家,記住這個道理就可以富裕后裔,駕御乾坤。
——引自吳永鵬回憶整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