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聶”字符
陳圓圓墓碑
“聶”字符。馬家寨“陳老太婆”墓(“聶”氏墓)碑,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其碑文如果全部是繁體字應為“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而實際上是“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其中“聶”字為現代的簡化字,而我國1955年才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字簡化的要求,到1956年才得到政府采納實施。這時候,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515個簡體字和54個簡化偏旁),1964年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2236字)。為什么用“聶”而不用“聶”字呢?在康熙字典中有無“聶”字呢?
查康熙字典,繁體字是“聶”,并無異體字“聶”。詳細如下:
“聶”拼音:niè 注音:ㄋㄧㄝˋ 部首:耳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8 康熙字典筆畫:聶:18; 異體字:倉頡:SJSJJ 分解查字:耳耳(erer)筆順編號:122111122111122111 UniCode:U+8076筆順讀寫:橫豎豎橫橫橫橫豎豎橫橫橫橫豎豎橫橫橫
漢字的簡化工作從1956年開始,到1964年3月,制訂出了《簡化字總表》,在《簡化字總表》第三表中有“聶”字。
查新華字典如下:
“聶”拼音:niè,筆畫數:10;部首:耳 五筆輸入法:bccu聶 (聶)附耳小語,姓。部首:耳; 筆順編號:1221115454可見,很有可能“聶”字只是帶有某種意味的漢子符號,只不過與1956年文字改革后的聶(聶)字是一種巧合。
最初由吳永松指認的“陳老太婆”墓前立有一塊很不起眼的小小石碑,那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碑腳已被泥土掩埋,上面有一塊沒有山字形的碑帽,左邊有一條石柱,右邊的石柱已經不知去向,只好用石頭壘砌支撐起來,顯得十分古舊破敗。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涂氏。孝孫男:仕龍、仕杰。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闭麎K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家族歷史秘傳人吳永松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吳氏先人;“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氏,“吳門”,即今蘇州之別稱,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為隱蔽起見創造的一個符號。陳圓圓本姓邢,后跟養父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是“雙”,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拔幌憋@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暗指“皇妃”之墓。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周蘇州氏陳圓圓皇妃之墓”。墓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查康熙字典并無“聶”字而是“聶”字,1956年文字改革后才有“聶”字,實為一種巧合。可見,“聶”為吳氏后人自己創造符號之說是成立的。
圖5 “聶”字符解碼示意圖
在以前的資料中有這樣的表述:家族歷史秘傳人吳永松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可能表述不清楚,他的意思也許是陳圓圓是明末人,又是一位(吳三桂)皇妃,后經如今健在的吳氏家史秘傳人吳永鵬解釋確實如此。吳永松文化不高,加之時間久遠,記憶不十分準確,或許是訪問記錄人表述不太清楚,這是可以理解的。吳三桂稱帝,陳圓圓確實貴為皇妃,沒用“明先妣”、“清先妣”或“周先妣”而用“故先妣”,是由于她歷經三朝,即明朝、清朝和大周(吳三桂衡陽稱帝之國號),身份特殊敏感;再者吳三桂起兵謀反也是打的“反清復明”的口號,有追思亡明之意,因此雖貴為皇妃也只用“故”,可能此種解釋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