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兵英雄”田應良的平凡人生
剿匪立功受獎
田應良93歲了,眼不花耳不聾,高高瘦瘦的身板子也還硬朗。老人念念不忘革命傳統教育,每當閑空的時候,愛拿出那支伴隨他多年的步槍來摸一摸,擦一擦,借此向晚輩們講那槍的來歷和剿匪戰斗故事。那支槍是上級給的獎品,因為他剿匪立功,1951年12月被評為三穗縣剿匪一等模范,1952年7月出席貴州省民兵英模大會,被省人民政府、省軍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1955年12月,出席全國民兵先進代表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田應良是三穗縣八弓鎮響洞村農民,出身貧苦。解放后他積極參加農民協會和民兵組織,任4個村的聯防武裝委員。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不甘心失敗,趁我解放大軍繼續西進之機,組織土匪,發動暴亂。他們殺人越貨,殘害群眾。從1949年12月至1950春夏,土匪就攻打縣城3次,攻打各區、鄉人民政府12次,妄圖推翻剛剛建立起來的人民政權。田應良經常帶領民兵配合解放軍進山剿匪,先后參加亞茶、坪茶、絞頗、雪洞等剿匪戰斗。在對土匪鐵壁合圍期間,他參加縣大隊,隨軍跨越天柱、錦屏等縣剿匪追匪、清匪,半年多不下火線。他英勇機智,直搗匪穴,親手活捉土匪中隊長3名、匪徒12名。
田應良更為突出的事跡是大義滅親。他的胞兄田志清出身兵痞,在軍閥王家烈手下當班長多年,拖槍回來后當匪首,打家劫舍,無惡不作,僅縣內就有十幾條血債。解放后繼續與人民政府為敵,發展土匪70余名,隸屬“黔東南反共救國軍縱隊”,充任營長。兩兄弟立場觀點不同,水火不容。在鐵壁合圍中,狡猾的匪首田志清漏網了。田應良經過明查暗訪,得知田志清逃到錦屏縣茅坪鄉,認一個孤寡老人為父,已改名換姓落戶了。他當即帶領解放軍戰士,配合當地民兵,一舉將田志清抓獲,使這個雙手沾滿鮮血的惡魔得到應有的下場。田應良為此被記一等功一次。
永遠的排頭兵
田應良參加工作早,入黨早,在黨的各項中心工作中總是當排頭兵。解放軍一進三穗,他就給部隊帶路到施秉,回來后,孟慶瑗縣長安排他到他家附近的湘黔公路旁守一座糧庫,保證支前軍糧的儲運安全。1951年5月,他參加土改工作隊,到高寨、新寨兩個鄉土改,至9月底,全縣土地改革運動勝利結束。田應良工作積極肯干,是組織上重點培養對象,195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2月提任高寨鄉鄉長。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高寨鄉率先辦起了互助組和初級社,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他發動民兵連夜奮戰,沒有抽水機,用48架龍骨車將積水抽干,使白崇攔河大壩和附廓引水工程得以如期建成。
1956年,黔東南自治州大興交通建設,田應良被州政府抽調帶隊到鎮遠、雷山、榕江、臺江、劍河等縣修公路,為時一年,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他號召民工向解放軍學習,像修川藏公路一樣拿出打通雀兒山的精神,艱苦奮戰,終于完成了修路任務。他所率的三穗民工隊被評為模范中隊。
1966年田應良調任臺烈公社社長。“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和批判,他反對武斗,主張擺事實,講道理。狂熱的“紅衛兵”把他那支步槍都收繳去了,縣人武部領導聞訊急忙來制止,并讓田應良向小將們講當年剿匪的戰斗故事和那支槍的來歷。“紅衛兵”們被感動了,恭恭敬敬地把槍退回給他。1968年,上海知青200余人來臺烈插隊落戶,在極困難的情況下,田應良依靠當地廣大群眾,把知青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他親自帶領知青抓生產,搞農田水利建設,安裝倒虹吸管214米,至今還在正常使用。
高風亮節的晚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年過花甲的田應良還在臺烈公社黨委書記的職位上,他心明眼亮,認清了改革開放的光明前景,還想再為黨的事業大干一場,可是縣委書記黃敬武認為他年紀大了,一輩子都在層基勞累,太苦,出于愛心,想照顧他去個好單位輕松一點,1979年就把他調到縣政府招待所當所長。好鋼安到哪把刀口上都鋒利,他上任一個星期,就把所里長期積壓的帳目清理得井井有條,使縣政府的采購、接待、會議伙食等工作正常運轉。
62歲退休后,他把黨員的組織關系轉到農村支部,有人勸他,留在縣政府各種福利都要好一點,他說:“我本是農民,回家鄉去可以搞農村建設嘛。”他帶頭科學種田,引進和推廣雜交稻、雜交玉米種植,幾年間,響洞村農民家家都有余糧了。他和村黨支部一起,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發動大家種蔬菜、開果園、辦豬場、羊牛、養鴨、養魚,千方百計使鄉親們增產增收。
他現在的月工資不到1000元,和他相同資歷的干部都拿到將近3000元了,因為工資改革,政府招待所納入企業系列,和公務員差距很大。招待所的職工邀他去政府鬧,要求增加工資,他淡然一笑,說:“退休不工作,政府還拿錢養我們就算好了,比什么工資,要比就和那些為解放事業犧牲的戰士比,他們享受到工資么!”
(李光厚 林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