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剛同志簡歷及先進事跡
1979年,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后,王鳳剛開始系統地自費搜集搶救流傳在丹寨縣的苗族民間文化資料,尤其是苗族民間歌謠資料。由于本職工作忙,只能利用業余時候去搜集。開始頭幾年沒有錄音機,全靠邊聽邊用苗文記錄。有些苗語方音用規范苗文記錄不了,就加上國際音標記錄,以保持其真實準確。龍泉鎮者良村有位遠近聞名的苗族老歌師陳金才,1979年王鳳剛和縣文化館館長陳若塵搜集整理了他唱的部分歌謠,編印《陳金才歌選》,有苗漢語對照歌行各1000多行,開創了貴州省民間文學資料集科學版本的先河,受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貴州分會的贊揚。當年陳金才帶著這本《歌選》上北京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民間歌手詩人座談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揚武鄉五一村有位老人吳玉金,因為是個聞名遐邇的大賈師、大巫師,所以盡管階級成分是貧農,在“文化大革命”中仍被列為“牛鬼蛇神”,不僅遭批斗,還被罰款。王鳳剛多次去看望他,從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苗族有古籍經典《賈》(即《苗族賈理》),并發現《賈》的內容涉及創世神話、洪水神話、苗族的遷徙史及古村落分布、婚姻、原始宗教等等,其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當時憑直覺斷定《賈》并非糟粕,而是苗族的精神財富,便特別注重搜集。當去邀請吳玉金來縣里參加民間文學會議時,老人仍然心有余悸,王鳳剛就仔細做他的思想工作,并跟大隊支書作了溝通,針對他年老體弱有病的情況,還征得領導的支持,派小車去接他來到縣城,并自掏腰包買藥送給老人。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老人也深受感動,放下了思想包袱,使王鳳剛得以搜集到他誦述的7000余行《賈》和敘事歌謠資料。那時候農民是靠勞動工分吃飯,有時去了賈師、歌手卻不在家或沒空閑,但王鳳剛不氣餒,一次不成或記不完,就去拜訪兩次、三次。例如他第一次拜訪賈師金毓元不遇,又第二次步行百余里到他家,才有機會用三天兩夜時間記錄了他誦述的3000多行《賈》和敘事歌、酒歌等資料。就這樣,經過一年多時間,王鳳剛便積累了厚厚的一摞苗文記錄資料。1981年,他參加編輯、內部出版了《丹寨苗族民間文學資料》第一集。
1982年,正當王鳳剛抓緊利用業余時間潛心搜集《賈》及苗族歌謠等資料時,病魔之爪已經向他伸來。由于當時人還年青,自己并未在意。到了1983年,走路時連腳都展不起了,他才在領導的催促下到貴州省人民醫院檢查治療。誰知診斷結果竟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這是一種世界上迄今仍無法治愈的可怕的進行性疾!由于陪同他去看病的丹寨縣醫院院長同負責治療的王醫師是大學同學,所以這位主任醫師在結果出來那天,特地把他叫到辦公室,告知病因后親切地說:“叫你到我的辦公室來,因為你是共產黨員,我相信你能承受這個事實,用不著對你隱瞞什么。你的病情還不是很嚴重,不用恐慌。醫書在這里,你自己看看吧!”王醫師指著辦公桌上翻開的《神經內科學》,讓他自己看。書中確實清清楚楚地寫著:此病一般是慢性進行性發展,有的病例最長可活25年,如果轉為急性,只能活3~5年?吹綍系挠浭,王鳳剛仿佛遭到晴天霹靂,心都涼透了。但他想到那些為了理想死都不怕的共產黨員,想到奧斯特洛夫斯基,思想很快就振作起來,決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事情。在住院治療的一個多月里,他就整理和翻譯了苗歌1000余行。
此后因行動不便,他就通過各種方式聯系,陸續邀請了余育中、陳金才、楊應安、余應中等等知名的老人來到家里,錄音或筆錄他們口傳的《賈》及歌謠、故事、民俗等資料。1987年,由于病情日益嚴重,王鳳剛辭去縣黨史辦主任職務,此后他把本職工作之外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傾注在苗族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上。王鳳剛是一個獨生子,父母年邁,愛人沒有工作,孩子都還在讀書,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那幾十元工資,生活十分清貧。很多時候在花錢上,買用于民間文化搜集整理的他毫不猶豫,還曾經連父母賣樹木得的100多元錢也拿來買了錄音磁帶和錄音機用電池;而買生活上的他卻舍不得,甚至參加工作二十年后才穿上第一件毛衣。為了錄音和記錄整理錄音的資料,他用壞了三個錄音機和一支錄音筆。至退休前,他所整理翻譯、撰寫的民族文化類作品及論文,被各級各種出版物采用的有近200篇(首),約70萬字。其中10首民歌(合著)入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貴州卷》(國家卷),68篇(首)作品先后入選中國民間文學、歌曲四套集成省、州、縣卷,《呼喚歌》獲得貴州省民族文學創作三等獎,《苗族歷法芻論》獲得黔東南州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有的作品被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國內知名大學的專家、教授的著作或論文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