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剛同志簡歷及先進事跡
退休以后,身患絕癥的他全力投身于所鐘愛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工作,特別是《苗族賈理》的補充搜集、記譯與研究。2005年,在積累了2萬余行原始素材及100多個小時相關錄音資料的基礎上,他開始著手《苗族賈理》書稿的整理譯注工作。同年,他寫了一份《吁請支持苗族古籍經典〈賈〉的搶救工作》的報告,送交丹寨縣文化部門,縣文化館館長并帶到當年7月召開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作了反映,受到有關部門和媒體的關注。在此前后,他還曾向來訪的中國人民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貴州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黔東南州文化研究所、媒體等單位的研究生、博導、專家、記者介紹《苗族賈理》,宣傳其重要價值,回答其有關提問。2004、2006年,他還先后寫作發表了《苗族古籍經典〈賈〉散論》、《〈賈〉——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苗族古籍經典〈賈〉傳承探秘》3篇文章,大力宣傳《苗族賈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并給有關部門的該項“申遺”工作提供了材料。2008年,《苗族賈理》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極大地鼓舞了王鳳剛。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意志與病魔抗爭,在丹寨縣委、縣人民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歷經4年,終于完成了80萬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苗族賈理》的搜集、整理、譯注工作,2009年11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實現了他的夙愿。2009年12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教授率專家組到丹寨縣考察“非遺”工作,聽取匯報并觀看丹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當看到《苗族賈理》這塊展板時,烏丙安教授高興地說:“這是國寶中的國寶啊,很有價值!苯又瑸醣步淌谝恍羞特別來到王鳳剛家,緊握著坐在輪椅上的王鳳剛的手,感謝他為國家搜集整理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鳳剛因在苗族民間文藝工作上卓有成績,1980年被吸收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貴州分會(后稱貴州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1989年被吸收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曾被選為丹寨縣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貴州省水家學會理事,現為丹寨縣苗學會副會長。鑒于他在保護《苗族賈理》等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在2007~2010年四年里,連續被中共丹寨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后評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兩次)、“改革開放三十年進程中成績突出”個人、“先進文藝工作者”, 授予榮譽證書!肚瓥|南日報》、《當代貴州》、《文化廣角》、黔東南電視臺《人物》專欄、黔東南人民網、《貴州日報》等先后報道了記者采寫的關于王鳳剛守護民族文化遺產的事跡。2009年6月,王鳳剛被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評定為“黔東南州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之一。
現在,王鳳剛仍然以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決心用那只尚能自主活動的右手,與時間賽跑,為制作《苗族賈理》苗語語音版本,為完成對苗族實用歷法課題的研究撰寫和對搜集保存的數萬行苗族民間歌謠第一手資料的整理、翻譯,為搶救和保護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奉獻余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