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大事故調查多為自查自糾 需防利益沖突
事故調查也需要防止利益沖突
廉政專家表示,“7·23”事故調查組人員構成變化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善后處理工作以及事故原因調查一直牽動著國人的心。
8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調整、充實國務院“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組和專家組。細心的人們發現,調整后的調查組人員構成有一個重大變化:此前調查組中的鐵道部官員,全部被調整出去。
8月14日,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將鐵道部官員調整出事故調查組,有利于防止利益沖突,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調整調查組是“凈化”政府公信從事故發生的7月23日,到8月1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鐵道部官員在這次事故調查中的角色有三個改變:主導調查——從調查主角變成配角——被調整出調查組。
8月14日,海南醫學院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法學博士黑啟明教授對本報記者說:“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事故調查組的調整,起碼從參與人員上消除了公眾疑慮,提高了調查組的獨立性,有助于調查結論更加接近客觀真實。”
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公眾對鐵道部的質疑之聲不斷:鐵道部自己調查自己,這種“自查自糾”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嗎?能查清事故的真相嗎?能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嗎?
國務院常務會議把鐵道部官員調整出調查組的決定,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極力褒揚。不少網友表示,對事故調查組組成人員的調整,是對民意的有效、及時、真誠的回應。這一姿態,肯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故調查的公信度。盡管鐵道部相關人員參與事故調查不一定存在干擾調查的問題,但“凈化”調查組,其實是在“凈化”政府公信。
莊德水認為,社會公眾之所以詬病先前的調查組,主要是擔心鐵道部對調查工作的權力影響。因此,讓鐵道部官員退出事故調查組,一方面可以切斷鐵道部的權力通道,讓事故真相更好地得到還原,另一方面有利于讓事實說話,消解公眾的不滿情緒。
事故調查需要防止利益沖突
近年來,在我國的重大事故調查中,調查模式基本上是相關部門“自查自糾”,即以主管部門和事故單位為主體,吸收相關監督部門開展聯合調查。莊德水認為,這種調查模式雖然有一定的工作便利和優勢,但不利于保證事故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公正性。畢竟,主管部門和事故單位都是直接或間接責任主體,在具體責任追究方面難以完全取信于民。
因此,“7·23”事故調查組7月28日公布最初的成員名單時,出現了大量對鐵路部門官員參與事故調查的質疑,有不少公眾建議將事故利害方人員排除在調查組之外,或者建立第三方機構開展獨立調查,以保證徹底查清事故真相。受訪專家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對調查組的調整是符合民意的調整,是高層智慧的決定。
“為了確保事故調查的公信力,從事故調查程序上講,利益相關者應該回避。”黑啟明對記者說。
“事故調查屬于公共權力行使范疇,與事故單位利益相關,因此,也需要防止利益沖突。”莊德水表示,讓鐵道部官員退出事故調查組,是一項重要的防止利益沖突措施,可以保證事故調查組相對獨立地開展調查工作,保證調查結果的公信力,進而消除社會公眾的“習慣性猜想”和“社會正義焦慮癥”。
防止利益沖突需要制度規范
事故的創傷無法令人釋懷。面對重大事故,很多部門都還沒有成熟的處理經驗,調查模式也在摸索之中。但是,有網友表示,不管事故調查如何進行,都不能在人們的心里造成二次創傷。這個時候,尊重民意,安撫民心,完成一次有公信力、有透明度、權威獨立的事故調查,顯得尤其重要。
不少專家學者表示,希望“7·23”事故的調查,從這次得人心的調查組調整,導引出最好的結果,并成為以后各種事故調查的范本。
總結教訓,懲戒不法,遏制或減少惡性事故發生,是重大事故調查的目的之一。如何開展對重大事故的調查?黑啟明建議,完善法治建設,加強群眾的危機意識教育和引導;完善危機管理機制,建立危機預警和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
莊德水認為,在重大事故調查中,為了提高防止利益沖突效果,要做到三點:首先,建立健全制度規范。各級政府要針對事故調查和應急事件處理,制定專門的防止利益沖突規范,包括回避要求和利益報告要求。其次,建立主動退出機制。事故涉及的主要單位和人員應主動退出調查組,而不是責令退出或被“請出”。最后,要廣納各界人士參與調查,以更多地反映民聲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