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首先是一部劇,而不是名著影像讀本,它既不肩負著還原名著的使命,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充其量仍然只是一部娛樂產品,主要功能只是為大眾提供娛樂消費,以及獲得商業(yè)回報。非得要用忠于原著等要求來看待,其實是過于苛刻了。
新《紅樓》只是娛樂產品。
網易娛樂7月21日報道 (文/雪泥孤鴻)新版《紅樓夢》第一輪播出已經結束,又一部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完成了它的首度亮相,和早前播出的新《三國》面臨的情況類似,李少紅導演的新版《紅樓夢》得到的評價以貶居多,可謂惡評如潮。
然而,無論是新版《三國》,還是新版《紅樓夢》,這些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首先是一部劇,而不是名著影像讀本,它既不肩負著還原名著的使命,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充其量仍然只是一部娛樂產品,主要功能只是為大眾提供娛樂消費,以及獲得商業(yè)回報。非得要用忠于原著等要求來看待,其實是過于苛刻了。
忠于原著不是評價名著劇的最重要標準
《紅樓夢》再怎么偉大,拍成了電視劇也終究只是電視劇,做不了名著的視頻教材,說它拍的不好會影響國人對這部奇書的理解更加是談不上。說到底,喜歡原著的去看《紅樓夢》,心中自有決斷,這劇集也影響不了什么;倘若因看了劇而想到看書的,看完書自然也會辯得好壞;至于那些只是看劇,無心看書的,有沒有這劇其實也沒什么關系,即使真的拍出了百分百忠于原著的電視劇,在他看來也不過就是些吃酒、游園、寶黛釵的三角悲劇愛情故事,不會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名著電視劇的好壞,關鍵仍在于“可看性”,從劇情演員、服裝道具到布景攝影,衡量可看性的標準角度很多,但是“忠于原著”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標準,即便制作方拿這個口號來做宣傳。
無人能夠真正還原名著
但凡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制片方必以還原經典作為宣傳口號,而觀眾或者書迷亦以忠于原著作為劇集優(yōu)劣的評價標準,然而事實情況是,沒有人可以真正用電視劇還原名著。
學過文藝理論的人,一定都聽說過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部文學作品,關注的人越多,不同的觀點也會存在的越多。作為中國古典名著中第一等精品的《紅樓夢》,古今往來,有多少人研讀,多少人批注點評,紅學的研究著作恐怕早已經對這部書最細枝末節(jié)的地方都進行了參詳論述。但正因為如此,對這本書的理解,對書中人物的理解便不可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于是,絕對忠于原著恐怕是沒有任何一個導演可以做到的。不是沒有這樣的誠意,而是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看過《紅樓夢》,喜愛《紅樓夢》,可以對《紅樓夢》中的情節(jié)人物等說出一番道理的人多不勝數,然而有誰敢說自己是最懂《紅樓夢》,最能體會曹雪芹的本意? 即便有這樣的人,又怎可能說服所有關注《紅樓夢》的人全都接受他的意見觀點?這一點,李少紅固然做不到,恐怕也沒有人能做到。
既是如此,觀劇的人就不需要把話說得太過,動輒“天雷”“地雷”,一出名著劇肯定是會有問題,肯定會有不符各人心中設想的地方,但也不必抓住錯處就急著全盤否定,瑕與瑜都應該看見,但也不該把任何一樣放大了來看。
電視劇作品包含導演見解 難獲完全認同
一位影視藝術研究的資深教授曾經說,中國的影視作品和國外影視作品最大的差異在于,國外的影視作品擅長用畫面來說話,而國內的影視作品很多都依賴于對白來表現情節(jié)和人物,所以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無法拿到國際大獎,就是因為外國人看不懂這樣的電影,聽不出對白中的言外之意。其實很多習慣于“聽”電影的人,擅長解讀文字的人,并不甚理解電影電視特有的畫面語言。
事實上,畫面的語言十分復雜和豐富,一樣事物一個動作的特寫,對光線的處理,一組鏡頭的剪接方式的選擇,都可能有其深意,都可能是對思想情感的表現,有時需要反復觀看和體會才能明白其作用,僅憑一眼看去就論斷其表現的妥當與否,恐怕過于草率。比如,新版《紅樓夢》的畫面被批陰森恐怖,導演卻表示這是陰司和人間的不同;黛玉之死的處理顯得十分大膽,官方卻認為這只是原著中“給黛玉擦洗”的過程再現;“賈璉拔火罐”一節(jié),也已經有人表示這是常用的聲畫分離表現手法。(參考鏈接:“賈璉拔火罐”并非誤讀)
電視劇是娛樂產品并非藝術品
名著電視劇,雖然因為名著本身吸引了很多觀眾,但從本質上來說,它也只是一部電視劇,而不能與名著畫上等號。
電視劇是很大眾化的東西,過于高深的東西是不適合電視劇的,畢竟看電視的人有相當一部分僅僅是把它當做茶余飯后的消遣,而大多數觀眾也不會去深究所謂的忠于原著或者思想內容的深刻程度,太過文藝的東西他們不愛看。
而且,電視和電影并非純藝術的東西,寫一本書只需要紙筆時間,而拍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換言之,它的制作是高成本的,有成本投入,自然就需要回報。一部文藝電影即使首映成績不理想,也可能隨著口碑的升高而使票房回暖或通過其它方式取得收益。但電視劇的首播收視率若是太低,恐怕很難有翻身的機會,因此,電視劇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迎合大眾的需要。
李少紅版《紅樓夢》不完美是意料之中
其實要把文字改編成影像,本身就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真的能夠創(chuàng)作到完美體現曹雪芹的原著,其水準應該僅次于曹公,但是有這種水準的導演顯然沒有。再加上投資與回報的壓力,新《紅樓夢》不完美并非是小概率事件,誰做導演都可能發(fā)生。身為觀眾或者紅迷,表達失望,指出缺點都是分內之事,但是非要說李少紅毀了《紅樓》,甚至有更多不堪的言語,未免責之過分。其實電視劇和眾多掛著“紅學家”頭銜的人一樣,無非都是對名著的一種再消費,是一種商業(yè)行為。
從目前已知的內容,新版《紅樓夢》硬傷不少,一些鏡頭的處理也很欠妥,觀感不算上佳。但總體而言,新版《紅樓夢》仍然是一部合格的娛樂產品,既提供了一個具有可看性的電視劇,又提供了眾多娛樂話題。
曹公道:“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每一部小說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是極其艱辛的,一部影視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艱辛更多。每一個作者都將作品當做自己的孩子,孩子生出來聰明伶俐,人見人愛,自然皆大歡喜,但如果不幸資質蠢鈍,好歹也是懷胎十月,沒有功勞亦有苦勞。凡事都是評論易,創(chuàng)作難,如同幼時寫作文,互批互改指出同學的缺點容易,自己下筆未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既如此,不如收斂了問罪的心態(tài),平心而論,于人于事甚至于以后的再次重拍都有好處,這才是對《紅樓夢》或者是其他名著真正的關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