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商網-華商報 昨日中午,央視新聞評論員白巖松讀者見面會和新書《幸福了嗎?》簽售會在西安曲江會展中心舉行。
作為“西安圖書交易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白巖松吸引了近千名熱心讀者到場,加上他在西安還專門推出了“賀歲版”《幸福了嗎?》,更是受到關注。
不過昨天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名嘴”白巖松的口才——不論是媒體見面會還是讀者見面會,白巖松“斗嘴”能力都不一般。
和媒體斗嘴“因遲到而憤怒”
原定于昨日中午12點30分開始的白巖松媒體見面會,因為白巖松一行遲到,推遲了近20分鐘才開始。
現場的媒體記者們還沒發出任何怨言,倒是白巖松自己一進會場就顯得火氣很大,他說:“遲到是我最煩的事情,我不是本地人,無法知道應該出發的時間,所以這是其他人的問題,我非常的憤怒。”
而白巖松的這股憤怒之情明顯蔓延到后來的采訪過程中。在現場,面對幾家媒體的提問,白巖松的回答語氣都有點“斗嘴”的意思。
比如當有媒體問白巖松對西安的印象,白巖松說:“我很奇怪,個人或者城市為什么總需要從別人的眼中得到一種肯定,西安還需要這種肯定嗎?西安這樣一個城市,應該擁有足夠的自信。”當有媒體希望他針對目前新聞行業里出現的空話、套話多的問題進行分析時,白巖松馬上說:“我說了你敢寫嗎?你可能只敢寫這么一句。”
事實上,在這場見面會中,白巖松有很多讓記者們覺得矛盾的話。
比如,他將遲到的原因歸于不是當地人,但他也說:“我曾帶著家人,從網上訂了酒店,在西安待了五天,很多大學同學也在西安,我對西安很熟悉。”
又比如,他說自己的新書銷量很好,“發行速度超過了出版社的估計,我沒想過每個人都買我的書,因為我的書既不是大米,也不 是水,不是必需品,該滿足了。我覺得一個作家天天對人說買我的書吧,這個作家就太沒自信了。”但他最近又到各大城市巡回宣傳,這又怎么解釋?白巖松回答道:“人不能太自私,出版社為一本書付出很多,作者難道出了書后,就應該隱居深山老林?我當然希望更多的人來看這本書。”
對讀者逗趣“原來無風也起浪”
在讀者見面會上,大批年輕人為白巖松捧場,尤其是一些大學生,有的請求和白巖松握手,有的舉手想跟白巖松對話,白巖松都一一回應,但他依然不改“斗嘴”本色。
當一名女大學生問他大學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他笑著說:“我最怕人家問我最什么的問題,比如‘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我說是我媽呀,沒她就沒我啊;比如‘對你影響最多的書是什么’,我說是新華字典啊,通過它我才認字啊;還有你問的這個大學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只能說是印象最深的四年。”
有一位大學男生對白巖松說,現在各個城市都在做各種大型比賽和活動,但對于當地普通老百姓來說,除了有自豪感,并沒能讓普通人更幸福。
白巖松笑著反問他:“小伙子,那你覺得這些會和活動不辦了,你就幸福了嗎?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中國辦會現在是越來越理性了。”
現場最有趣的一個場景是一個大學女生先要求和白巖松握手,之后突然說:“白老師,您同意大學生戀愛嗎?”引起現場一片笑聲,白巖松笑著說要講緣分,不要強求,最后還詼諧了一下說:“這個問題不是你白大哥說一句同意,你馬上就能有男朋友,也不是我不贊成,你和男朋友就馬上能分開,講緣分。”
還有讀者問白巖松對互聯網話語權的看法,白巖松依然逗趣地說:“我本來一直以為無風不起浪,但自從我‘被自殺’、‘被到咸陽掛職’的新聞出來之后,我才知道原來無風也起浪。即使如此,我依然認可互聯網的價值。不過互聯網里一定是內容為王,只要你是內容的供應商,那就永遠不會死。”
評自己更加尖銳了“只不過不在表面”
白巖松的“斗嘴”方式,在不少媒體同行看來并不討喜。但白巖松在談到媒體話題時,確實說得很真實。比如他說現在的媒體因為生存壓力,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金錢、時間和智慧,以至于各種仿效、轉引盛行。他說在媒體工作既痛苦又幸福。
據白巖松透露,在巖松看日本、巖松看美國之后,下一步他將計劃巖松看印度和巖松看歐盟。“很奇怪,很多人對法國、德國很熟悉,但對歐盟是做什么的卻不清楚,而我們現在又跟歐盟常常打交道。所以未來將做這個。”
有人說白巖松不如十年前尖銳了,白巖松笑著說:“那時候尖銳,因為那時候長得就尖銳,其實尖銳也好,激情也好,都是手段,現在可能尖銳的程度更深,只不過不在表面。”
大家好奇白巖松什么時候不再做新聞人,他笑著說:“我還沒到自己把自己淘汰的地步,我覺得最好的狀況是:我去意已決,觀眾戀戀不舍,千萬別反過來,我戀戀不舍,觀眾去意已決。希望后面的人快速地進步,把我拍死在沙灘上,那樣我就可以很平靜地被淘汰,其實有時候被淘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