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訊 國際象棋近幾年在國內發展迅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學棋孩子甚眾,智運會國象賽場,少年兒童組參賽小棋手濟濟一堂,一片繁榮景象。但在這個繁榮的背后,卻是國象一線棋手與之并不相配的收入。這是尷尬的現實,他們是為了國際象棋理想而奉獻了的兩代甚至三代棋手。
侯逸凡的收入來源是比賽獎金和工資。她隸屬于山東齊魯晚報棋院俱樂部,每月工資三四千元。她代表山東齊魯晚報棋院俱樂部參加國際象棋聯賽,每盤勝局獎金4000元左右,年獎金在10萬元以內。此外,她每年還參加國際棋聯舉辦的各種大獎賽和邀請賽,除去參加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等比賽,其他比賽她自費參賽,即便獲得一定獎金,扣除65%的管理費,她本人只能獲得35%。以這次棋后衛冕戰為例,冠軍獎金12萬歐元,她能拿到手的只有4萬歐元左右。
侯逸凡出道至今,一家三口仍在北京租房。按其父侯雪健的說法,“侯逸凡每個月工資都用來交房租了。”在國際象棋棋手中,侯逸凡成績還是最好的,她的收入情況尚且如此,那其他棋手的境遇就可想而知。
侯逸凡之前,中國有過三位棋后。謝軍改行從政,現任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諸宸遠嫁卡塔爾,現已加入卡塔爾籍;許昱華也已改任國象隊教練,早早退出一線。
更多的國象棋手選擇了上大學,讀了本科,接著讀碩士、博士甚至博士后,高學歷的國象棋手比比皆是,鮮有沒有上名牌高校就讀的。轉而求學的根源在于:國際象棋的職業化嚴重不夠。既然連一個侯逸凡都“養不活”,遑論養活更多的國象棋手。
國際象棋的職業化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國象聯賽的推出僅僅解決了參賽棋手的部分生活難題,而遠赴國外參加各種各樣的大獎賽、邀請賽,也只是侯逸凡等極少數棋手所能為。要想解決國象棋手的生計,根本出路還是在于國象的真正職業化。一如世界棋王阿南德、克拉姆尼克,他們何曾要為生計問題發愁?
國際象棋聯賽整體品質距離職業化還相去甚遠,總冠名贊助和各隊贊助都還停留在一個低水平層次上。之所以數年來沒有任何質變,核心還是在于:國象目前在中國還是買方市場,普及程度還遠不夠。但國象棋手也已看到曙光,在北京、深圳等大都市,學習國際象棋的孩子數量已不輸于圍棋,一個從事國象普及的業余選手都能獲得近萬元的月收入。國象棋手們的春天還會遠嗎?
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不妨做下橫向對比。
從事圍棋的職業選手們大多滋潤,這受益于26年前中日圍棋擂臺賽的推出,那項傳奇賽事培養了1000萬-2000萬棋迷,如今這撥棋迷成為社會各方面精英階層,他們有能力回報圍棋。比如,春蘭集團總裁陶建幸、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建橋集團董事長周星增、百靈集團董事長姜偉等等,他們身價均過億,贊助一項圍棋賽事一如舉手之勞,而像他們這樣的精英層次棋迷,還有很多。
日韓兩國對圍棋的推崇也使中國一線棋手最早步入先富起來的行列,富士通杯、三星杯、LG杯、農心杯等棋戰全年輪流舉行,為棋手提供了大筆收入。這些世界大賽客觀上也促動國內棋戰獎金水漲船高。
如今的圍甲聯賽每盤棋贏棋獎金在1.5萬-2萬元,參加圍棋聯賽的近60名棋手僅此一項,全年收入即可保證30萬元以上。古力、 孔杰等一流高手再在世界大賽中有所表現,獎金突破百萬并非難事。說到底,是一撥熱愛圍棋、愿意回報圍棋的精英階層推動了圍棋的職業化。
但中國象棋的發展卻舉步維艱:其實中國象棋的愛好者在三個棋類中最多,但象棋卻未能進入職業化,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強大的象棋棋迷精英階層。象甲聯賽慘淡經營,象棋比賽僅限于幾位特級大師參加,象棋大師都只能委身于業余賽事。因為沒有國際象棋和圍棋的國際化背景,象棋的前途更加悲觀。其前途何在?一是培養棋迷精英層,將幾大象棋頭銜戰固定起來;二是推行類似高爾夫那樣的會員制,將眾多棋迷的力量匯聚起來,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毫無作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