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節,氣候處于“陽消陰長”的過程。此時氣溫變化較大,晝夜溫差懸殊,是胃病容易發作的時期。中醫認為我們的胃最不喜寒冷,因此秋冬季節養胃很重要。那些患有慢性胃炎、中醫認為屬于陽虛體質或氣虛體質的人,更應在秋冬季節溫陽養胃。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啟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詳細地介紹了相關知識。
陽虛和氣虛體質者易“胃寒”
進入秋冬季節, 天氣轉涼,蘇女士總是覺胃部寒涼感,時有隱痛,尤其是進食冷食及在加班勞累后就疼得更厲害,有時用手揉揉腹部或用熱水瓶焐一焐會緩解一些。她易拉稀便,排便次數增多,到醫院做了纖維胃鏡檢查也沒有什么病。黃啟輝解釋這是民間所說的“胃寒”,中醫認為“胃寒”是指脾陽虛弱,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病癥。癥見胃脘疼痛,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沉遲。常因天氣變冷、感寒食冷品而引發疼痛,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則癥狀減輕。
黃啟輝說,從中醫角度來說陽虛體質就是“火力不足”,這些人平時手腳發涼,腹部、腰部或膝部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冬天耐受不了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調冷氣;喜歡安靜和進食熱燙飲食,大便稀溏,小便色清量多。黃啟輝說,而氣虛體質的人則是“短氣、少氣”,平時容易氣喘吁吁;講話聲音低弱;容易出虛汗,經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這兩種體質的人脾胃功能差,秋冬季節更易得“胃寒”癥。
養脾胃有六大要點
黃啟輝表明,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脾胃功能差,則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中醫養生特別強調脾胃調護,秋冬季節是脾胃病容易發作的時期。應結合季節特點,中醫認為養脾胃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胃脘部保暖。胃喜暖怕冷,喜潤惡燥,秋冬天氣寒冷,胃部受涼后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平素戴個護肚能讓胃部更加暖和。秋冬晝夜溫差大,晚上用熱水袋或溫熱貼敷貼臍部,具有溫陽散寒作用。患有慢性胃炎者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病情。
二、注意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秋冬季飲食應以溫、淡、軟、鮮為宜,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在寒涼季節可適當做到進食熱食為好。此外,飲食應清淡、細軟、新鮮,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
三、適當食療藥療。中醫認為秋冬可進食溫陽散寒之品,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適合胃寒病癥患者。甘味食物及中藥能滋補脾胃。比如黨參、黃芪、白術、山藥、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補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散寒之干姜、紫蘇葉、生姜、胡椒是健胃暖胃之佳品,可以調理好胃寒的病癥,恢復健康脾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