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上學那天,許多鄉(xiāng)親們都到村頭來送他,他們盼著張義恩學成歸來后,到村里的學校教孩子們學文化,通過教育改變山區(qū)的貧困。
1976年,張義恩從天柱民族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沒有被分到坪芽村教書,而是分到了另外一所鄉(xiāng)中學教書。為此,他對推薦他上師范的坪芽村的鄉(xiāng)親們總感到一絲歉意。
從1976年到1984年的8年中,張義恩先后在岑鞏縣的好幾所中學教書,時間最長的是思陽中學。
1984年7月,隨著知青返城大潮,張義恩回到了祖籍寧波北侖,成了寧波市濱海區(qū)工商局的一名干部。
返城后,張義恩還是惦記著自己插過隊的小山村和那里的鄉(xiāng)親們。他常在夜深人靜時對自己說,什么時候能再回去看看呢。
由于自己工作很忙,再加上妻子多年來一直沒有工作,還要供一個女兒讀書,經濟也不寬裕,去坪芽村看看鄉(xiāng)親們的時間一拖再拖。
激情反哺,他幫扶了14名孩子
2005年7月底,張義恩終于踏上闊別了21年的“第二故鄉(xiāng)”。從貴陽下飛機后,張義恩直奔當年插隊生活過的坪芽村。
坪芽村民得知張義恩回來了,像過節(jié)一樣,自發(fā)地拉出了“歡迎張義恩回第二故鄉(xiāng)”的橫幅,還湊錢買來鞭炮,家家戶戶搶著拉他去吃飯。
鄉(xiāng)親們的熱情讓他感動,但山村仍處在貧困之中的現狀讓他難過,最讓他感到傷感的是,在迎接他的人群中,有許多本該上學卻沒有上學的女孩。村里人重男輕女,家里窮,供不起所有的孩子上學,就讓家里的女孩子輟學……
張義恩在坪芽村里呆了3天,失眠了3個晚上。
他想幫幫這些曾將自己當親生兒子一樣對待的鄉(xiāng)親們。
在去岑鞏之前,張義恩也曾考慮過根據自身條件,做一些回報鄉(xiāng)親的事情,比如買一臺大屏幕電視機放在村委會讓大家看,比如請鄉(xiāng)親們到縣城里去吃一頓飯。但那些趕著牛,提著一籃子豬草的孩子們迷茫的眼睛使張義恩改變了主意,他決定盡自己所能,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因為捐資助學可以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yè),讓他們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張義恩說。
離開坪芽村時,本來準備坐飛機返回寧波的張義恩只為自己留下300元買火車票的錢,用其余的錢和村里的14名失學孩子結成助學對子,承諾將一直資助他們到中學畢業(yè)。
離開岑鞏縣縣城的前一天,在一位他過去學生的陪伴下,張義恩走進了該縣希望工程辦公室。
從這里,他找到了72名失學兒童的資料,多數是女童,他想幫他們在北侖找到愛心使者。
一個帖子點燃37顆相同的愛心
從岑鞏回到北侖的當天,張義恩試著在單位局域網上發(fā)了一個尋找結對助學者的帖子:“這里有貧困生需要資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