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05年至今,張義恩直接或間接資助了岑鞏縣120.69萬元,有1225人次貧困學生受益。
真情反哺 無私助學
——記寧波知青張義恩在“第二故鄉”岑鞏縣的愛心行動
7年前的一個下午,岑鞏縣凱本鄉坪芽村,一位名叫張勇的小學生受奶奶之托寫下“熱烈歡迎張義恩回到第二故鄉”的橫幅,一筆一劃寫得工工整整。
隨后,鞭炮齊鳴,全村20多戶人家迎來了闊別了近40年的寧波知青張義恩。
張義恩是寧波市工商局北侖分局的一名干部,從1969年起,他曾在坪芽村插隊5年。
他返回“第二故鄉”的消息傳開后,幾位老人摸出了身上皺巴巴的零錢,合買了兩串鞭炮,還叫來小學生張勇寫了歡迎橫幅。
張義恩此行,使他走上了長達7年的愛心助學之路。
“第二故鄉”給了他親人般的禮遇
1969年4月,18歲的張義恩作為一名知識青年,從上海來到岑鞏縣凱本鄉坪芽村插隊務農。
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偏僻的小山村,生活上很不習慣。張義恩說,是淳樸的坪芽村鄉親們給了他許許多多的幫助。
由于張義恩家里經濟負擔重,務農又掙不了多少工分,往往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
剛到岑鞏的幾年,張義恩都沒能在春節回上海和家人團聚。每逢臘月,看著插隊的同伴一個個和他揮手告別回上海過年,他就感到很悲涼。
知道張義恩春節不回家,坪芽村的鄉親們爭相邀請張義恩去他們家過年,并拿出家里最好的東西給張義恩吃。鄉親們怕張義恩一個人住在知青點孤單,還會派兩個和張義恩年齡相仿的男青年和他做伴。
有一年春節期間,他病了,夜里發著高燒,村里很多人都來看望他,幾個年輕人還背著他去山外求醫。
就這樣,在鄉親們的照顧中,張義恩在坪芽村度過5年艱苦而溫暖的時光。
1974年,鄉親們將僅有的一個推薦上師范的名額給了張義恩,使23歲的他得以到貴州天柱民族師范學校去讀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