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舞臺上吹響蘆笙
1992年,楊正平考入貴州藝校蘆笙班。學習期間,他先后隨中國民族藝術團、中國民間音樂家小組赴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參加國際藝術節。他精湛的的吹奏技藝,博得了國外觀眾的好評。他演奏的蘆笙曲《草原情歌》、《清水江畔豐收樂》、《歡樂的苗寨》等,還被荷蘭、德國的唱片公司錄制成CD光碟發行。
1995年,楊正平畢業后被分配到貴陽市花溪旅游集團公司工作。兩年后,他考入貴州大學深造。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老師指導,楊正平的演奏水平不斷提高,并于1999年5月在貴州大學成功舉辦了“楊正平蘆笙獨奏音樂會”。他還自行研制出27管改良蘆笙,解決了長期以來蘆笙轉遠關系調、近關系調和移調難的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鮮花和榮譽接踵而至。1999年8月,楊正平編導的苗族舞蹈《苗人》榮獲首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蘆笙舞比賽一等獎;2001年11月,他在全國第十一屆“孔雀獎”少數民族器樂比賽中獲最佳演奏獎;2005年10月,榮獲第二屆全國民族樂器演奏比賽銅獎;2008年7月,赴澳大利亞參加第五屆世界合唱節比賽并獲得金獎;2010年3月,榮獲首屆國際民族吹管大賽蘆笙類金獎。
十多年間,楊正平走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舞臺,把蘆笙從苗嶺山寨吹向了世界。
把傳承蘆笙的重擔挑在肩上
如今,楊正平的蘆笙技藝日趨爐火純青。除了個人表演之外,作為貴州省蘆笙研究會副會長、黔東南州音樂協會副會長的他,還擔任了凱里市民族歌舞團負責人,從事蘆笙教學工作。
有人說,楊正平給蘆笙文化增添了自信心。的確,楊正平的成功,讓千千萬萬苗族青年看到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讓許多蘆笙愛好者找到了追求蘆笙文化的路子。
從一個大山苗寨走出的懵懂少年,到穿梭于全國各地演出的音樂人,再到巡回世界各國傳播蘆笙器樂的文化使者。無論飛得多高,楊正平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無論走到哪里,也無論是演出還是教學,他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是故鄉的蘆笙文化滋養了他,給了他騰飛的翅膀。而如何讓蘆笙文化發揚光大,也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
吹蘆笙、說蘆笙、談蘆笙文化,不論是演出間歇、朋友聚會,還是課堂教學,楊正平都能把蘆笙文化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他還有一個計劃,為家鄉培養更多的蘆笙手。“是苗寨的雄鷹,就要展翅高飛。是苗嶺的畫眉鳥,就要讓世界聽到苗族的聲音。”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