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的劍河
經濟發展實現大幅增長。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75336萬元,同比增長20%,其中一產增長9%,二產增長46%,三產增長19%;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完成8900萬元,增速為159%,實現稅收3030萬元,同比增長114%,高于目標任務5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同比增長140%,其中納入州考核的投資額完成13.3億元,同比增長180%,占州考核任務數12.7億元的105%;財政總收入完成20017萬元,同比增長6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463萬元,同比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4925萬元,同比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4004元,同比增長32%。從當前預排位情況看,2011年,該縣生產總值增速排全省第37位,同比上升1位,排全州第6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全省第27位,排全州第4位,同比分別上升60位和1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4位,排全州第1位,同比分別上升1位和15位;旅游總收入增速排全省第7位,排全州第4位,同比分別上升55位和6位。各項重要指標在全省全州的排位均比2010年有較大提高。
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項目建設速度加快。2011年共開工建設各類項目160個,總投資22億元,已完工152個,在建8個。二是項目謀劃形勢喜人。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縣級項目庫,入庫項目達645個,總投資408億元。三是項目爭取成效顯著。2011年落地該縣的項目共20批84個,總投資3019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8100萬元,項目涉及城鎮基礎設施、衛生、保障性住房、畜牧業、工業等各方面。四是招商引資勢頭強勁。全年共簽約項目37個,協議資金159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15個。已落地項目23個,到位資金14億元,是上年到位資金的10.8倍。2011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是“十一五”期間總和的4.5倍,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
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有人工種植鉤藤31400畝
結構調整邁出強健步伐。一是特色農業建設成效顯著。建成中藥材(鉤藤)基地25899畝、獼猴桃基地1000畝、320國道經濟帶蔬菜示范基地440畝和標準化規模示范養殖場4個,實施網箱養魚10721箱,面積達321630平方米。2011年,全縣農牧漁業增加值達51253萬元,占全社會生產總值的29.2%,同比增長9%。二是工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成功引進天利達年產120萬雙休閑運動鞋、鑫豐順年產60萬雙中高檔皮鞋、康泰年產120萬雙運動鞋、仙作古典年產1萬套仿古家具、福成年產8000萬塊節能環保磚、旺達年產8000萬塊節能環保磚以及縣城景觀湖電站和年產40萬立方米板材等8個項目,先后完成了歐泰林化、鑫鑫木業、忠信建材、榮達木業、旺達磚廠、福成磚廠等6戶企業技改工作。2011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2.3億元,占全社會生產總值的13.18%,同比增長44.3%。三是旅游商貿氛圍日趨活躍。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成功舉辦2011中國貴州劍河仰阿莎文化節,著力規范以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行業為主的市場管理和經營秩序,全年到縣旅游人數達95.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32億元。積極扶持新興服務業發展,商貿流通、旅游服務、文化傳媒、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不斷壯大,全縣服務業個體工商戶達4236戶,私營企業141戶,從業人員達8398人。2011年,全縣第三產業總值達9億元,占全社會生產總值的51.4%,同比增長19.1%。
基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交通網絡更加暢通,建成通村公路1436公里,通鄉油路154公里,全縣通車總里程1590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285個。水利建設不斷加強,新建和完成渠道防滲工程209公里,新增灌溉面積2600畝;實施飲水安全工程34處,有效解決了2.22萬人的飲水安全。大力推進城市擴容和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仰阿莎廣場、民族體育場、污水處理廠、常馳地產、民族風情街等市政基礎設施,實施縣城屋頂亮化、大樹綠化、房屋立面改造、城市道路升級改造、沅江河景觀壩等一批城鎮宜居工程。清水江大橋、城西路網、民族商業街、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縣城四星級賓館、第二高級中學、清水江景觀防洪堤以及高速路口至校場壩、汽車站至大樹腳城市主干道拓寬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溫泉景區征地拆遷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土地收儲成效顯著,在縣城西區、東區和溫泉景區收儲用地3000余畝,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打牢基礎。
劍河溫泉景區配套工程規劃圖
新縣城景觀湖水電站開工典禮(孫亞光攝)
民生保障邁向更高水平。“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資25861萬元。新增城鎮就業199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6%以內。完成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943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920人次,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3643人。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發放各類涉農補貼資金2436萬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045萬元,完成減貧人數6367人。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02個,完成易地移民扶貧搬遷48戶215人。農村低保覆蓋56511人,城鎮低保覆蓋2874人,全面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實施農村低保季節性缺糧戶糧食救助制度,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向城鄉低保對象發放臨時價格補貼597.96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918戶,建成城鎮保障性住房376套,投入資金150萬元為全縣所有農戶實施了房屋災害性保險。進一步提高了干部職工津補貼和住房增量補貼。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投入資金2490萬元,新建、改擴建一批教育基礎設施;及時發放各類教育補助資金3541.96萬元,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先后完成縣人民醫院、太擁鄉衛生院規范化建設,以及120個村級衛生室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12%,縣人民醫院成功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估驗收。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完成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建成50個農家書屋,完成有線電視縣鄉聯網和數字化整體轉換工作,在縣城安裝了調頻廣播系統,該縣男、女籃球隊在全州第二屆“信合杯”籃球賽上分別取得第二名、第三名的歷史最好成績。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出生人口性別比穩步下降,生殖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積極爭創了國家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2%。以內,自然增長率為5.56%。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